晴時多雲

電子支付仍燒錢 第三方支付營運亮眼

2024/01/24 05:30

第三方支付LINE Pay去年EPS逾7元。(業者提供)

〔記者歐宇祥/台北報導〕近年行動市場越來越飽和、普及,專家說明,相較電子支付可做轉帳、儲值,第三方支付僅為廠商、消費者交易間的通路,雖然業務不如電子支付廣闊,但不若電子支付因涉及金流,因此受金管會高度監管,法遵、前期投入成本都相對高,兩類型廠商的營運大多呈現冷暖兩樣情。

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比較

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進入成本、經營模式、受眾不同,國內電子支付廠商大多持續燒錢,如一直想拓展不同業務、多次與金管會槓上的街口支付,以及遊戲廠歐買尬(3687)旗下的歐付寶(6878)、全聯旗下的全支付、全家(5903)旗下的全盈支付,皆仰賴母公司支援,尚無法獨立或獲利。

反觀第三方支付商,龍頭廠綠界(6763)營收已連續5年創歷史新高,去年前3季每股稅後盈餘(EPS)15.77元、也創歷史同期次高;另2大廠商含智冠(5478)旗下的藍新科技、大宇資(6111)旗下的紅陽,雖然也倚賴母公司,但營運相對亮眼許多;近期將登錄興櫃的LINE Pay(連加網路,代號7722)則依靠LINE的高滲透率成長。

台灣亞太監理科技協會秘書長李震華分析,第三方支付為支付通路,主要收取代收、代付手續費,綠界等3主要廠商都主攻企業客戶,雖然初期砸錢拉攏企業客戶,不過相對主攻消費者的電子支付,綠界等廠商營運成長速度、獲利都更好;另因不涉及金融業務,因此由數位發展部監管,並陸續完成「第三方支付服務業能量登錄」。

至於電子支付廠商則可進行轉帳、儲值等業務,因涉及金融業務較深,因此由金管會高度監管,法遵成本也較高,李震華指出,電子支付業者需向廠商、使用者兩面推廣,並需建置較複雜、安全的系統,前期進入成本高,目前國內廠商尚未達到規模經濟、回本階段,且行動支付市場也已走向飽和、競爭日趨白熱化,營運頗具挑戰。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