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書劍集》去全球化與再全球化

2023/11/29 05:30

全球貿易成長大多高於經濟成長,而出口也是不少亞洲國家經濟發展的動能,但最近幾年的起伏相當大,不再是穩定有力的成長引擎。(本報資料照)

●歐陽書劍

美中貿易戰後又有肺炎疫情攪亂,全球經濟看似開始切割,供應鏈也有轉移的現象,可是從貿易數據觀察,各國關係應該還是陷在剪不斷、理還亂的階段中。

全球貿易成長大多高於經濟成長,而出口也是不少亞洲國家經濟發展的動能,但最近幾年的起伏相當大,不再是穩定有力的成長引擎。世界貿易組織(WTO)十月初估計二○二三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僅較前一年成長○.八%,不到四月時估計的一半,且遠低於國際貨幣基金(IMF)所預測的二○二三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三.○%。

國際貿易的深化與擴大,是全球化的重要經濟特徵;相對地說,貿易逐漸走弱,似是去全球化的過程?恐怕未必。金融海嘯發生後的二○○九年,全球貿易就曾較前一年衰退達十二.二%,顯示貿易的盛衰亦受經濟狀況影響,當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負一.三%,一樣陷入罕見的困境中。

為了釐清貿易戰造成的供應鏈轉移效應,WTO以需要再組合加工的中間商品(intermediate goods)貿易狀況,衡量地緣政治衝突形成的零碎化(fragmentation)對貿易的影響。WTO發現中間商品在全球貿易中所占比率在二○二三年上半年雖下降至四十八.五%,低於之前三年的平均五十一%,顯示供應鏈或許受到干擾,不過,這一現象可能只是因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使成本更易受到拉抬的中間商品跨國需求受到壓抑,且中間商品比例仍高。

經濟狀況與國際情勢均對貿易有影響,可是數據顯示國際關係依然密切;不管是去全球化並未完成,或是供應鏈重組的再全球化已經成形,各國的經濟金融還是難分難捨。

美國聯準會理事庫克(Lisa D Cook)十一月中旬曾在一場經濟會議中談到全球連結的供給、外溢效應及一般挑戰,說明各國間經濟互相影響的管道,並不止於實體貿易,單單貨幣政策就能有巨大的作用力。

庫克指出的貨幣政策的跨國傳遞管道有三個,第一是透過內需發揮作用。以美國為例,當美國貨幣政策緊縮時,總需求放緩,進口的外國產品減少,會抑制貿易對手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和通膨。第二個管道是金融管道,譬如當美國長期殖利率上升,國際投資者可能重新平衡投資組合,配置更多美國資產,因此使外國金融狀況更為緊俏,並降低其GDP和通膨。第三個管道是匯率管道,當美國利率相對於他國利率的上升,通常會導致美元升值,因而抑制了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而相對美元貶值的國家,則可能會加劇資金外流,衝擊GDP的表現。

美中之間的貿易、科技戰未解,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入侵防衛戰持續,從虛擬、實體打到真正戰爭的殘酷現實,令人怵目驚心。國家間的競爭對經濟的影響,不僅於本身的實力,也與全球的動態脫不了關係。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