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書劍集》疫情前後

2022/06/29 05:30

美聯社資料照。

●歐陽書劍

救治重症的特效藥,經常會有副作用。就像為了防制肺炎疫情擴散,各國都先以封城鎖國因應,使經濟一時陷於停滯,在供需重新調整的過程中,卻又發現物價悄悄躍起;傷害在許多國家都已形成,只是控制通膨並不困難,要同時維持經濟成長,才是挑戰。

隨著美國聯準會以打擊通膨為目前要務的態度愈趨明確,連續升息的預期不再只是預期,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也突破三%的心理門檻;不過,這一利率水準仍在疫情之前十年的上下波動範圍內,且算是處於過去六十年的低點。

美國利率領先回到疫情前,但不高,而各國政府擴張性財政政策與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形成的效應,也還在金融市場中。大家情況類似,主要央行因買入巨額債券,資產負債表遠高於疫情前,如果央行要打擊通膨,除了傳統的工具之外,也還有相當大的操作空間。

打通膨是要務,但必須使經濟維持一定的熱度,所以要對症下藥。美國二○二二年五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到八.六%,創四十年新高,在各類別商品中增幅最大的是能源價格,較前一年同期上漲了三十四.六%;不過,在CPI的衡量中,能源商品與服務只約占八.三%,過去一年多來物價持續上漲,能源價格雖扮演重要角色,但並非唯一主角。

在國際清算銀行(BIS)的二○二二年度經濟報告中,疫情前後有三點變化值得注意:若以二○一八年一月為基期,一是全球供應商的交貨期在二○二○年初之前持續下降,二是美國零售汽車存貨有走高趨勢,第三是中國至北美的運輸成本在微幅上升後持平;然而在二○二○年二、三月疫情向全球擴散後,美國零售汽車存貨遽降,且供應商的交貨期突然增長,不過二○二○年第二、三季又劇減,然後再一路走高至二○二一年第四季初。至於中國至北美的運輸成本,則在緩增後劇揚,於二○二一年第三季達到最高點,然後分二階段下跌。這些可以看出疫情前後的經濟變化。

金融數據服務公司IHS Markit也引用過華爾街日報一九九六年的報導,提到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曾於國會聽證指出,在衡量物價壓力時,供應商的交貨期比聯準會收集的產能利用率數據更為攸關;而從歷史數據也可以看出,交貨期耽擱愈久,物價愈有走揚壓力。

從BIS的報告可以發現,在能源價格之外,疫情也導致供應鏈中斷、運輸延誤等現象,反映在實體市場上,而使物價上揚。然而,不管從理論或現實看,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只會愈來愈小。中央銀行敲鑼打鼓,心中想要打擊的應更是通膨預期,但只能且走且戰,就是不願誤傷了經濟。

許多經濟現象與生活型態一樣,在疫情中有了改變,但也和生活一樣,有些能夠重新銜接,有些已經回不去了。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