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留銀彈因應貿易戰 公司現金減資高峰過

2019/12/04 05:30

近年上市櫃公司 現金減資統計

記者陳永吉/專題報導

近幾年上市櫃公司現金減資蔚為風潮,由於有國巨(2327)大瘦身後成飆股的前例,加上大股東可以合法節稅、公司現金減資可提高ROE(股東權益報酬率)等優點,2017、2018年現金減資的上市櫃公司皆超過35家,來到減資潮的高峰,不過由於美中貿易戰導致景氣前景不明,今年現金減資家數已降至22家,合計減資金額也較去年大幅減少。

事實上從2013年起,現金減資風就方興未艾,包括2013年的18家、2014年的19家、2015年的23家、2016年28家、2017年37家、2018年的36家,今年則為22家。

今年減資降至22家

若以減資家數來看,2017年的37家是高峰,但若從減資金額來看,去年則是高點。因鴻海去年現金減資2成、減資金額高達346億元,大幅刷新國巨在2014年的154億元,且光是鴻海一家公司減資的金額,就超過歷年來單一年度各公司合計現金減資的金額,它也讓去年上市櫃公司現金減資達630億元,創單一年度新高。

今年雖然沒有像去年鴻海大幅減資的個案,但中華車(2204)一家公司減資規模也達83億元,就佔了今年全體22家上市櫃公司合計減資金額183億元的45%,另外現金減資金額超過10億元的還有宏盛(2534)的14.8億元、閎暉(3311)的11.9億元、威強電(3022)的11.8億元、龍邦(2514)的10億元等。

若以單一公司減資的比率來看,閎暉減資幅度佔股本高達66%,中華車也有60%,另外禾昌(6158)減資幅度也達50%,是減資比率最高的3家公司;至於聊勝於無的減資則是安鈦克減資3500萬元、佳邦(6284)減資5%。

市場籌資功能回正軌

法人表示,企業進行現金減資可以有兩種解讀,一個是想瘦身,未來衝刺盈餘較易美化帳面,這是正面解讀;另一種則是認為企業未來發展有限、產業欠缺成長性,因此需保守看待。但企業現金減資潮若已過高峰,可能代表景氣不確定因素讓企業要多握現金,也代表資本市場籌資的功能回歸正軌。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