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你的服貿,我們的問題

2023/07/01 10:37

公平會委員洪財隆認為,以美歐為首的民主陣營,紛紛意識到應和對內日益集權、對外勢力日益擴張的中國保持適當距離,以避免被中國「經濟脅迫」,世界局勢早己變化,看不出有重服貿談判的必要性。圖為一再強調要重啟服貿談判的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
(本報資料照)

洪財隆:

(作者為公平會委員;清華大學社會所中國研究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太陽花運動 早已讓服貿協議正當性消失殆盡

我在2017年出了一本書:《邊緣戰略:台灣和區域經濟整合的虛與實》,除了暢談對「自由貿易協定」(FTA)和兩岸經貿關係的研究心得之外,更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2010)的來龍去脈和諸多爭議詳加記載。其中,當然也觸及在2013年完成簽署但隔年引爆「三一八太陽花運動」的服務貿易(服貿)協議,以及受到波及以致中止談判的貨品貿易(貨貿)協議。

2020年6月29日,ECFA簽署十週年時,我應邀寫了一篇回顧文章──「此身雖在堪驚:見證一場ECFA政治除魅」,並收錄在今年二月問世的新書:《隱藏的說客:一名經濟學家和台灣安全、公平、成長的探索之旅》。原本以為可以從此放下這些議題,沒想到事與願違。

那場聲勢浩蕩的太陽花運動,不是應該就已讓貨貿和服貿等協議的正當性消失殆盡了嗎?加上過去這十年來,世界局勢大幅翻轉,在在看不出有任何重啟談判的條件和必要。例如,以美歐為首的民主陣營,紛紛意識到應和對內日益集權、對外勢力日益擴張的中國保持適當距離,以避免被中國「經濟脅迫」(取得政治或外交目的),即使經濟和商業關係難以「脫鉤」(de-coupling),最起碼也必須「降低風險」(de-risking)。

世界局勢翻轉 看不出重啟談判必要

所以相信不少人應該同我一樣,眼見竟然陸續有總統參選人「逆向行駛」,主張兩岸應重啟貨貿、服貿談判,都會深感錯愕吧。死灰也能復燃,民主體制果真多元可愛並常有意外(不確定性),可見一斑。

就先不揣測這些主張的動機,以下就來談談幾個和兩岸經貿有關的基本概念,作為思考這些問題的參考點。

首先,貿易和貿易協議(定)是兩回事,貿易方面(市場面)台灣對中國已經過度傾斜,若再簽署具有排他性的雙邊貿易協議(制度面),只會加劇此一不對稱依賴。主要由於兩岸政經體制相去甚遠,而且愈來愈遠,尤其是再加上國家安全疑慮,目前兩岸根本沒有洽簽服貿的條件。
貿易之發生主要源於「比較利益法則」,核心精神在於善用國家之間的差異(生產技術、工資水準或消費者偏好不同等)並互蒙其利。此外,貿易和運輸成本有關,所以相鄰國家的貿易量通常比較大。

而且,由於經濟規模影響分工程度(市場大則分工較為綿密),所以單就貿易關係來看,小國和鄰近大國的關係往往會呈現「不對稱依賴」。以台灣出口為例,中國市場即高達四成。一般而言,最高不超過25%是比較健康合理的比率(競爭法領域:不致濫用市場力),比較不容易因此一貿易結構失衡、傾斜而形成「支配─被支配」關係。

說台灣佔中國便宜 是政治語言

貿易也和生產供應鏈有關,亦即上下游垂直分工。台灣出口到中國的產品當中,9成以上都是中間零組件或資本財(生產設備等),都是中國從事投資或生產所需。所以很自然台灣對中國的雙邊貿易呈現出超,這對雙方都有利,把此現象說成是台灣佔對岸便宜則是政治語言,不是經濟語言。

至於貿易協定則是一種制度性安排,主要可區分成多邊貿易協定和區域(雙邊)貿易協定。前者專指GATT/WTO多邊貿易體系,自由化方法主採「最惠國待遇」(MFN)或一視同仁原則;後者則以「自由貿易協定」(FTA)為代表,簽署的國家彼此深化經濟整合程度,但對沒有簽署的國家等同進行差別待遇。

比起多邊體制,區域或雙邊貿易協定的政治或權力關係更為顯著,由於排他性極強,除了經貿利益之外,外交與戰略考慮往往更是重要關鍵。尤其是,一方面可能涉及國內服務業部門(傳統的金融、電信、航運,以及數位經濟)的開放,另一方面因為必然會有投資據點與人員移動,乃至法令規章與管制(regulation)之調和(harmonization),所以除非彼此政經體制近似,而且兩邊社會具有高度信任,否則通常不會輕啟這類談判。

重啟服貿 恐是企圖改變兩岸政治現狀

近來兩岸關係又有新局面,中國軍機、航艦更是環島軍演、頻頻越過台海中線,改變兩岸「政治現狀」(status quo)的企圖昭然若揭。現階段特別是有人重啟服貿之議,恰似改變兩岸「經貿現狀」,這無論是對台灣的產業發展、人民生計,甚至國家安全各層面,都影響深遠。所以更必須要求倡議者拿出具體理由,以供大家檢視。

其次,ECFA存廢其實已不是問題(non-issue),而台灣這邊應是「守靜」反而會是上策。
2010年兩岸簽署ECFA,包括18項農漁產品、521項工業產品,以及金融業等少數服務業在內,同屬台灣這邊的「早期收穫清單」(Early Harvest List),簡稱「早收清單」。早收二字更預示著將會有貨貿與服貿等後續談判。

ECFA是什麼?「早收清單」(少部分自由化),加上「預約」了後續談判,有如少許頭期款外加一張空白支票。
2009到2010年那段期間,台灣朝野針對兩岸是否應該簽署ECFA,雙方攻防相當激烈。主要原因就出在ECFA的洽簽模式隱含不確定性,特別是對未來後續協議的內容究竟為何、範圍何在?縱使主其事的人,自己都無法事先掌握。

黑箱裡的內容 才是關鍵

不難想像這種氛圍為當時台灣社會帶來多大的不安。服貿協議從談判、簽署到醞釀出318太陽花運動,就是最好的說明。至於所謂只「反對黑箱」這件事更是滑稽。是否符合程序正義和資訊透明當然很重要,但真正會產生實質影響的部分,應該還是「黑箱裡」的內容吧。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膏藥,恐怕還是遠比葫蘆更關鍵。

既然後來的貨貿、服貿協議已被太陽花運動成功擋下來,ECFA和這些後續協議形同脫鉤,實際上只剩「早收清單」,已經沒有太大影響力。這也就是前面提及,ECFA已被「除魅」的意思。
「早收清單」大概只占台灣對中出口總金額的16%,以及整體對外出口的5%。主要由於規模有限,加上彼此互惠的關稅環境和新的產業秩序都已經成形,雙方政府理應都會希望這部分可以繼續維持下去。特別是對北京來說,保有一個和台灣不受政黨輪替影響的實質連結,並不是壞事。
最後,且用一則笑話來總結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出自十九世紀美國小說《小婦人》。
醫生問:「最近身體如何呢?」
「好多了」,女主角回答。
「為什麼呢?」
「因為忘了服用您開的藥」

(此文轉載自思想坦克)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