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王志鈞專欄】台灣的書籍魔法在哪裡?

2019/02/14 08:28

資深媒體人王志鈞。

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2月12-17日間在台北世貿一、三館盛大展開。這個亞洲第一大、全球第四大的國際書展,展現了台灣人均出版量高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國)的出版之光。

出席開幕式的副總統陳建仁,大膽宣稱要將台灣充滿自由、多元、活力的出版產業推向海外市場,希望國際未來不只看到台灣的滷肉飯,還有可攜帶的魔法--書籍。

的確,台灣出版業活力旺盛,每年可出版高達4萬種書籍。但書種多,並不代表閱讀風氣旺盛。

根據公共電視今年元月的報導,民眾購買紙本圖書的金額,2016年到2017年稍微上升破千元,但2018年1-10月又大幅降低到686.3元(統計數據來源為文化部)。

對比之下,陳建仁在書展現場花了5千元購書,單日消費額就等於是國人平均年書籍消費量的五倍之多!

2018年,誠品書店首度公開200萬名會員閱讀樣貌,其中,26至35歲青年世代平均年購書近10冊。換言之,堪稱全台灣最愛購書的誠品會員中,年輕人每月購書不到1本,消費力之低,令人擔憂。

對照本次書展的主題國--德國,平均每戶家庭的單月購書金額高達50歐元,且德國書店之人均密度也執世界牛耳。台灣書店近年則不分連鎖或獨立小書店,收的收、倒的倒,堪稱是慘澹經營。

為何台灣出版社多、編輯多,但書籍卻叫好不叫座呢?國人閱讀風氣不佳,自然是原因,其次則可怪罪數位資訊浪潮所帶來的破壞性創造,造成紙本閱讀人口轉向數位網路。

但深究原因,台灣出版業自身體質不好,過去競相出版海外作家的書籍,沒有眼光培養本土作家,導致本土作家稀缺,也帶動不了死忠讀者的閱讀風氣,因此當數位浪潮一來,無作家以創新模式來養出線上、線下的死忠粉絲,自然只能固守本業,繼續去抱海外作家的大腿。

經常有去逛書店的朋友,不難發現,近年台灣書店架上充斥著大量中國大陸作家的書,而大陸作家透過數位化經營,也成功延伸出說書、微影片、影劇節目授權等多元化收入,讓作家可在名利雙收下,繼續耕耘文字創作市場。

反觀台灣出版市場,除了繼續批判國人的閱讀風氣不佳之外,還能怪誰呢?怪來怪去,恐怕還是要怪台灣沒有培養出像J.K羅琳這樣具有哈利波特魔法的國際大師吧?

(王志鈞,資深媒體人,曾任職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商業周刊,今周刊)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