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王志鈞專欄】 別再把眼睛盯著消費性電子訂單

2018/08/02 10:34

蘋果上季財報超乎預期亮眼,並創下連續7季成長紀錄。但同時間,麥格理證券預估,今年將是蘋果iPhone營收最後的「雙位數」成長,台灣《商業周刊》因此斷言,「一支iPhone救台灣」的時代將宣告結束!

持平來看,智慧型手機產業的成長並未衰退,正如蘋果執行長庫克日前所言:「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存儲庫,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但問題的重點不是蘋果的營收、獲利成長還能撐多久,而是台灣產業若只知把眼睛緊盯在消費性電子商品的訂單數量上面打轉,將永遠走不出「供應鏈」行將讓位給「生態系」的魔咒。

單以蘋果的獲利模式來說,上季「內容與服務」營收達 95 億美元,連續6個季度上漲,且比去年同季成長達31%,遠比iPhone手機的20%銷售成長率還高。雖然目前內容服務僅占整體營收18%,但突破兩成而望三成是很快的事。

此外,亞馬遜上季營收成長 39%、Alphabet成長26% ,均可看出蘋果這種還定位在消費性電子商品創新上面打轉的老品牌,再不搭上軟體與延伸出更多軟硬整合的智能生活運用,遲早會被打趴在地。

台灣是電子消費性商品的代工王國,過去受惠PC、筆電、手機與智慧型手機的大幅成長,讓台股數度攀上萬點行情。但留下的兩大後遺症是:

第一、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週期性短,台廠代工設備必須跟著變遷轉換,龐大的機器設備投入,讓賺的又轉入投資,等於是過路財神,空有出口與資本成長的GDP數字美化,實際上卻無法落實成國人的勞動所得。

第二、消費性電子產品容易由藍海轉入紅海,一旦產品進入高原期而邁入削價競爭,吃虧的會先是零組件供應商;同時,廠商面對不斷下滑的毛利率,只好透過購併或擴大營收來保獲利,最終陷入不斷壓低勞動薪資的困境。

事實上,台灣早已累積出科技、電子製造王國的美名,而科技業、電子業的範疇都很廣,可以廣及航太、工業電腦、智能製造、智能車、智能建築、智慧物流、智慧城市……。如果哪天,我們看見台股創新高是因為智慧城市概念股或AI智能供應鏈領軍,台灣才算產業升級成功。

所以,媒體與投資人都該盡早把眼睛放到下一波產業成長機會上,未來才會更有希望。

(王志鈞,資深媒體人,曾任職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商業周刊,今周刊)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