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以光為引,未來已來─高雄市立美術館「江賢二2023個展」

2024/01/07 05:30

江賢二與作品〈牧神的午後23-00〉合影。

文.攝影/林志鴻

一切從天光而來,往浪影裡去。當人生的座標落定於台東金樽,江賢二於此觀山見海,任由畫境延展為心與眼所感的錦繡萬景。他讓作品化為山,化為海,化為風,化為光,化為願景,化為希望。高雄市立美術館即日起至2024年3月10日舉辦「江賢二2023個展」,以逾百件的作品呈現藝術家近40年來旅居巴黎、紐約到返台的生命轉折。

高雄市立美術館「江賢二2023個展」展場空間。

尋找藝術,就是在尋找自我。江賢二出走尋藝的路徑,定位了他的生命座標。對於自我的追尋、對於家鄉的遙想,被他從一張畫帶往下一張畫。「這幾年來,我慢慢發現大家之所以喜愛我的作品,不是因為我的作品很美、我的繪畫技巧很好,而是因為我的作品讓每一個人覺得,這也可以是我的作品的感覺。」江賢二以人生累積的閱歷,代替觀者畫出了心中的天地,他始終認為:「藝術品最珍貴的就是那一顆心,不是表面上的媒材與表現形式。最重要的是有心,可以感動人的,就是好的藝術。」

江賢二作品〈希望〉。

藝術生涯的啟蒙

江賢二年少時期曾追隨李石樵學習最基本的素描,「前輩畫家的繪畫絕大部分是從素描開始,然後早期印象派、後期印象派……是比較傳統的養成。」向李石樵老師學習,主要是觀察他如何作畫、怎樣處理畫面。「我覺得身為藝術家,用素描訓練眼睛跟手,奠定了基礎後,更深奧的藝術是在心裡面的,這些是老師沒辦法教的。一切都憑自己摸索,藝術不是老師能給的,是自己的事。」

提及自己在藝術方面的啟蒙,江賢二回想起從台中搬到台北的童年時期,「我想是我小學六年級的美術老師。我那時候不喜歡交朋友,母親又在我11歲過世。美術老師鼓勵我畫畫。上美術課時,覺得美術很不錯,不需要和人聊天,有筆有紙隨時都可以畫。後來我和美術老師也變成了朋友。」

江賢二作品「德布西─鍵盤」系列。

一切始於賈科梅蒂

受到陳慧坤、許常惠等師友的影響,江賢二在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畢業後,決定旅外尋夢,探求藝術的精神性。如今回望江賢二的創作生涯,成為藝術家似乎順理成章,但那一度是江賢二為了「尋找存在感」的決定。

國際藝壇對於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作品的關注,乘著「存在主義」的哲學風潮而起。哲學家沙特描述他的雕塑造型是一種「介於存、無之間的冥想」,頎長而孤立的作品,飽含對於現實生活的刻畫。每日在如洞穴般的工作室,從文明的廢墟中重新塑造人的樣貌,賈科梅蒂的作品形象,觸動了創作者崇敬的情懷,江賢二也是其中一人。

當賈科梅蒂試著創作足以代表任何一個曾經站立或昂首闊步的人形,江賢二看向那樣的作品,打開了自己內心的宇宙。那份觸動,源於共感。無論外在環境是寧靜或喧囂,他在其中發現了現實人生的平行視野,從那看來孤寂的形影之中,他領悟了藝術賦予他的終生課題。江賢二思考著,當自己決心從虛無當中有所創造時,會發生些什麼?

1967年,江賢二到了巴黎,他隱約知道,當船靠向了巴黎的岸,人生的意義就此不同。1968年學運爆發,學生罷課、工人罷工,生活無以為繼,只好轉往紐約,廖修平、謝里法也在那一年夏天先後到了紐約。抵達當代藝術百花齊放之地,卻令江賢二手足無措,他所嚮往的精神性,遲遲無法透過手中的畫筆展現,「紐約太自由了,很多流派,反而讓我看得眼花撩亂。很長一段時間,畫不出自己的東西。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方向是什麼,但因為沒有經驗,很難畫得出來,表達我所想要的。」

雕塑作品〈13.5坪〉是江賢二精神的凝想,也是儀式性空間的實踐。

堅守朝聖藝術的信念

內心充滿困頓、疑惑,夾雜著失意的落寞。「沒辦法,我的八字就是這樣。我的繼母曾去找延平北路、台北大橋一帶很有名的算命師,把我的八字拿給他看,他說,這個人是笨鳥慢飛、大雞晚啼的類型。後來我太太和我在出國前又去找他一次,算命師說的話還是一樣。那時我正要到巴黎開展前程,心裡當然不服氣。當我經歷了這一切,發現命運真的翻轉不了。我想,這些都和我的個性有關。」順應天命,江賢二說起自己多年的摸索,都是天意。

命運無法回應的,就讓等待給出答案。在漫長的創造中,等待作品的到來,這樣的付出是奢侈的、孤獨的,但江賢二有自己的開解之道。假如藝術值得他以一生獻身,這就是另一種時間尺度之下的凝視與思考。一晃眼,便是10幾年的歲月。所幸,時間並未辜負了他。

讓一切成為可能的,唯有時間。始終畫不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這股焦慮帶著江賢二再赴巴黎。在1982年創作的「巴黎聖母院」系列裡,他如實地畫下了朝聖藝術的信念,畫裡透著一份經由時光銼磨的從容,這才確定了自己這輩子有資格當個藝術家。如何從一件作品裡,看見心靈共振的圖景?江賢二以意之所至的筆觸,帶領我們看到那樣的境界──在畫面未竟之處仍有所表達,在精神未能去到之處,他嘗試透過筆觸,帶著我們穿越。

江賢二作品〈百年廟99-02〉。

美的轉生與映演

巴黎,讓江賢二創作出「巴黎聖母院」;台北,則給了他「百年廟」;而台東,使他開了窗,迎來了「比西里岸之夢」。高雄市立美術館「江賢二2023個展」以光為序,海聲為前奏,裝置作品〈金樽/詩情畫意〉為展場網羅了金樽的天光雲彩、海濤變換,將金樽的四季化為時空格柵,暫留記憶切片於光影之中。〈海的聲音21-00〉將擦拭畫布的紙張棉絮化為波波碎浪,轉生為潮汐的映演,引領你我的目光自湛藍汪洋鏡面般的水平視角,觀想粼粼瀲灩的波光,諦聽海潮的協奏。

江賢二作品〈金樽/秋〉。江賢二作品〈金樽/詩情畫意〉。江賢二作品「比西里岸之夢」系列。

抽象畫與現成物間轉換與媒合的關聯,是策展人崔綵珊在江賢二作品中感受到的當代感,「在這次策展中,我很喜歡老師作品中的生活感,以及他構築出屬於他眼裡的自然溫柔。他嘗試了年輕時的夢想,用繪畫的餘物再創新作品,於是不管是〈海的聲音21-00〉抑或是〈百年廟23-00〉等,都讓手感的溫度與時間性在作品中輕柔地綻放。讓現成物成為某種筆觸,對我而言是種有趣的觀看方式,那是一種『微雕塑』,嵌合了平面的顏料然後再藉由徒手逐一塑型,於是,它是畫,同時也是裝置。」〈廊香教堂─向柯比意致敬23-00〉的鮮紅十字架雕塑則牽引出江賢二另一條生命的軸線,他將手感的溫度揉入了柯比意經典作品的弧形結構內,透過淡藍、粉色、黃綠等色彩的交織,讓觀者彷彿沐浴在教堂聖光之中。

江賢二作品〈百年廟23-00〉與〈海的聲音21-00〉。〈廊香教堂─向柯比意致敬23-00〉的鮮紅十字架雕塑。

善美而通透的人生

創作於「比西里岸之夢」系列後的全新作品〈牧神的午後23-00〉,以綠、藍為基底,宛如山海的化身,浪板的圓弧曲線回應著廊香教堂的屋簷,卻也染上了台灣在地的文化與記憶。崔綵珊特別分享:「〈牧神的午後23-00〉在裝置完成後,因為懸空的關係,如果空間很安靜時,走過作品會聽到浪板相互摩擦發出的聲音。這個聲響對我來說很有魅力,因為它正巧呼應了〈海的聲音21-00〉的潮汐,卻又帶著台灣常民對於浪板這種建材的記憶。在觀賞遊移的過程中能聽到這件裝置的聲響,就好像實踐了讓空間、身體與音樂結合為一體,讓人不禁想揚起嘴角微笑。」

江賢二作品〈牧神的午後23-07〉。

江賢二的創作忠於美,更忠於善,深信藝術能淨化世界,一如他的創作理念:「不管使用什麼色彩,我都希望畫面具有通透的質感,一層一層,不能髒,這是我花最多時間琢磨的地方。在多元的色彩層次中,找到『透』的感覺,這是我從音樂得來的。就像弦樂四重奏合得天衣無縫,其實是一層一層疊合的音色,而我試著將音色的感覺轉換到畫布之上。」談起創作,江賢二說自己從未決定第一筆該從哪裡下手,「倒下一桶顏料、畫筆一落,自然就會開始。至於什麼時候結束?現在對我來說比較簡單。20、30年前比較困難,總是創作過度。現在經驗多了,知道還沒到perfect,就是作品最理想的狀態了。不只是藝術家,這道理對各行各業來說,都是一樣的。」在江賢二看來,人生沒有白費心力之事,「我自己長時間這麼孤獨,到今天的創作這麼開放,這麼自由,當你親身經歷所有,人生也就值得了。」

江賢二作品「銀湖」系列。

江賢二小檔案

江賢二早期畫作主要為灰黑色調,反映苦澀的生活及對藝術的極致追求;1998年返台後創作「百年廟」及「銀湖」等系列作品;2008年遷居台東金樽,大自然促使他探索畫作與色彩之間最適意的對應方式,化為「比西里岸之夢」、「乘著歌聲的翅膀」等靈動之作。馬勒、荀白克、巴哈、德布西等音樂家的樂曲是其靈感泉源。

1942年 出生於台中

1965年 畢業於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同年獲選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

1967年 前往巴黎創作

1968年 因巴黎學運而轉赴紐約發展

1997年 重返家鄉台灣

2008年 遷居台東金樽,江賢二藝術園區預計於2024年竣工開放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