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工藝之美】夏日苑裡淡淡藺草香─藺草帽蓆編織工藝

2022/07/31 05:30

山腳里的藺草文化館內有藺草相關介紹。

文.攝影/谷為陵

炎炎夏日難耐,在冷氣問世之前,大家是如何度過夏天的呢?由藺草所編織的草蓆就是當時的消暑良方!這種編織的手工藝在苗栗苑裡已有數百年歷史,台灣藺草因吸溼佳、日曬後還散發淡淡香氣而廣受歡迎,但隨著時代進步,傳統編織工藝也面臨傳承危機。期望透過本文,讓更多人認識這種既天然又環保的藺草產品,一起支持藺草傳統編織手藝,讓它得以興盛延續。

早在約300年前的清治雍正時期(1727年),原住民就把野生的藺草用來編織平面的草蓆,被稱為「番仔蓆」,漢人習得這項技藝後,將野生藺草移植種到水田裡,以獲取充裕的原料。到了日治時期(1897年),洪鴦女士將平面的編織技術改良研發出立體的草帽編織法,這項突破將藺草編織工藝帶入另一個新紀元。

為了紀念研發出藺草立體編織法的洪鴦,所塑造的雕像。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努力學習西化,連服裝打扮亦然,英國紳士的戴帽禮儀也被複製到日本及台灣,當時的文人流行戴帽子的文化,可以從當年文青代表──在大稻埕開設醫院及創辦報紙的蔣渭水照片中看出來。

苑裡的藺草曬過太陽會更香。

藺草編織工藝發展 口耳相傳到書籍影片

台灣藺草學會秘書長黃增楨回憶道:「1936年是藺草編織工藝最興盛的時候,當時苑裡這邊會編織藺草的人口有大約13000人,以編織藺草為生的人有2300人左右,苑裡的女性幾乎人人都會編織,在家事與農忙之餘,客廳即是工廠,而這些藺草草帽都熱銷到日本去,是僅次於糖與稻米的台灣特產出口第3位。1970年代之後,亞洲其他國家廉價的草編工藝品傾銷,且婦女們選擇進入工廠當女工,這項傳統技藝就逐漸沒落。」

採用藤編(左)與藺編(右)技法所編織出的杯墊差異。

為了保有這項百年傳統手工編織技術,台灣藺草學會從2009年成立開始,做了各種努力:參照日治時期「台灣帽子檢查規則」的標準,以及消費端所要求的品質,來頒發合格證書給通過「工藝師資格檢定」者,提供藺編工藝師一個認證基準;舉辦「愛藺工藝獎」,讓工藝師與設計師跨界合作,激發出不同於傳統的創新想法與技法;透過3天2夜的「工藝課程」,讓初學者或其他有興趣的人可以認識這門技術;亦曾藉由慈善活動,讓影后舒淇穿上藺草編織的服飾走秀,引發大眾對藺草產品的關注。

藺草也能編織出流行服飾。

這些為了藺編技藝傳承所做的努力沒有白費,2020年台灣藺草學會獲得「國家永續發展獎」的「民間團體永續發展獎」,身為苑裡返鄉青年的台灣藺草學會專案經理蕭博駿滿腔熱血地提到:「成立藺編學校才是我們最終的理想!因為藺草編織一直以來都是口耳相傳、母女相承的技藝,每家每戶都有些小差異,在編織時到底要左邊先、還是右邊先?這種沒有SOP的方式,對初學者來說極其困擾,於是我們選定一位工藝師的技法,花費4年時間將之記錄、繪圖、編輯,並歷經困難的校稿過程,終於在去年初(2021年)出版了《藺編日日學》。」

《藺編日日學》是藺編手藝傳承的書籍。

這是一本可以讓初學者從藺草的草料準備到技法,一一對照練習的完整教科書,也是藺編工藝永續傳承的里程碑!有了書籍之後,下一步就是準備教學影片,蕭博駿說:「這個網路課程預計明年3~4月可以完成,屆時想學習藺編卻無法來到苑裡的人,可以先從書籍與線上課程中完成基礎學習的部分,然後透過之前已通過藺編考試認證的種子教師,在北、中、南各地提供學員們親自教學與問答的機會,做為最後的加強練習。」

一旦有了自己的教學書籍、影片、講師,藺編工藝才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每位工藝師都有不同的編織專長。

復興編藺手藝 個體戶轉型自創品牌

除了認證、比賽、出國參展、明星加持,一個產業要能復甦,需要有新血願意加入,其中的關鍵就是要有市場來支撐這個產業,蕭博駿分析到:「目前與台灣藺草學會配合的工藝師們平均年齡大約是72歲,如果技術與人數補不上,就會有斷層的危機……根據苗栗縣政府的調查,目前從事這項傳統工藝的人數大約是36、7人,我們自己的推估,在苑裡、通霄、大甲(台中)這一帶大約有100至120人,要保留住藺草編織技藝,最重要的是協助工藝師開拓市場、找到商機,唯有讓現有的工藝師可以活下去,才會有更多人願意加入這項傳統產業。」

目前從事藺編工藝的人數大約有百來位。

以往從事藺編的老師傅都是以個體戶的形式存在,由「藺草販仔」挨家挨戶收購後,再販售給老街上的商家,這種類似代工的生產方式,創作者並沒有自己的名字或品牌,因此台灣藺草學會成立了藺編品牌「台灣手藺」,企圖集合眾人的力量來經營,這也是讓傳統工藝保存且永續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此外,苑裡鎮上還有一間由返鄉青年所開設的「藺子工作室」,亦透過私人的力量推廣藺編文化,極具美感的產品設計與店內擺飾,吸引新一代消費者的目光,產品旁放置的「職人解說牌」,介紹這項產品出自於哪位老藝師的手路,加上店員親切的解釋,讓來到店裡的客人充分了解這項傳統手藝的價值與美麗,複合的工法及材質提供客人更多元的產品選項且降低入手門檻。老闆夫婦兩人平時也會撰寫文章分享藺草相關故事,並開設手作體驗課程,給大人小孩一個認識藺草的機會。新生代苑裡人對於家鄉的熱愛與傳統技藝的維護之心,讓他們毅然決然地走上這條復興苑裡美好年代的道路。

透過解說牌可以了解產品背後的故事。

關於藺草

苑裡用來編織帽蓆的「正三角藺草」屬於「莎草科」,產於大安溪下游溼地,這一帶是台灣南北冷暖空氣交會的地方,特別適合藺草生長。「正三角藺草」草質細緻、堅韌中帶有彈性、吸濕性佳,且具有香味,極佳的親膚性極適用於帽蓆等接觸皮膚的產品。

苑裡的「正三角藺草」名稱其來有自。

台灣其他地方與日本、中國、東南亞也都有產藺草,這些是被稱為「鹹草」的三角藺及屬於「燈心草科」的「圓藺」,但其草質彈性、吸濕性和香氣均不如苑裡的「正三角藺草」。

台灣藺草學會秘書長黃增楨說明:「苑裡是台灣藺草種最多、也做最多(編織)的地方,苑裡所生產的正三角藺草,吸濕性是其他一般草類的2至3倍,還帶有獨特的草香味,草在香味在,若味道淡了,拿出去曬太陽,香味就會恢復!」

苑裡的藺草每年可以收成3次。

苑裡目前藺草種植的面積大約在1公頃左右,每年種1次,可以收成3次,通常在過年後插秧,6、8、10月各收成1次,收割時將根部留下約10公分使其繼續生長。黃增楨補充:「目前台灣藺草學會在苑裡鎮山腳里的藺草文化館旁,復耕了半分地(約147坪)的藺草田。在這3次收成之中,以第2收的藺草品質最好。同一塊土地,在種植3年後,亦需要休耕3年,讓土壤得以休養生息。這些收成後的藺草,還需要挑掉外觀斷裂、死尾、蟲蛀等部分,能拿來編織使用的藺草大約只剩60%。」

篩選後只剩60%的藺草能用來編織。

藺草編織技法

藺草編織的基本手法有2種,呈現十字型的「底一」與人字型的「底二」。「底一」是1壓1的做法,蓆面比較薄,可做各種不同的編花變化,適合放在帽頂或包包等花稍部位;「底二」是1壓2的編法,蓆面扎實適合做耐用的坐墊或需要堅挺的帽沿部分。

「底一」技法呈現「十字型」的紋路。「人字型」紋路是「底二」技法。

編花以「底一」手法來編,透過「拐草」製造鏤空效果,成排的鏤空即可形成單字或圖樣,蕭博駿提到:「有些工藝師是不識字的,但她們卻可以編出有字型的坐墊,只要先把要編的字放大印出來給她們參考,她們就編得出來。每位工藝師有不同的專長,有人擅長平面、有人擅長圓柱,有的人腦袋靈活,遇到困難會想辦法克服。台灣藺草學會提供各種學習的機會,讓工藝師在自我要求與挑戰下不斷進步,現今苗栗縣8位被登錄為藺草編織的傳統工藝保存者當中,就有6位是與台灣藺草學會配合的工藝師。」

編織前需要先用針「析草」,讓草材粗細一致。

苑裡的百年藺編老手藝,從當年為了養活一家人不得不做的辛勞,到如今可以退休享清福卻又為了傳承使命與個人成就感,繼續在經緯之間一吋吋編織出人生的第2個春天。

需要耐用的地方使用「底二」技法編織。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