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蓑衣王國 石龜溪的美麗與哀愁

2007/10/02 06:00

蓑衣沒落後,業者改做棕製清潔用品,後來人工被進口取代,斗南鎮石龜社區現僅剩兩家較具規模加工廠,其中一家為家庭式工廠。(記者黃淑莉攝)

〔記者黃淑莉/斗南報導〕蓑衣、棕櫚製成的掃把、「棕清仔」等清潔用品,曾經是雲林縣斗南鎮石龜溪社區重要產業,塑膠普及與工人不足情況下,石龜溪社區好幾家蓑衣、棕製清潔用品的加工廠歇業,現僅剩兩家較具規模,雇用幾名婦女代工,見證台灣傳統產業及石龜溪的繁榮與蕭條。

蓑衣是以棕櫚為材料,然後以手工編織而成雨衣,根據史料相關記載資料,蓑衣作為雨衣早在唐朝即有,距今已有千餘年歷史,斗南石龜溪文史工作室負責人葉宗和指出,民國60年前,石龜溪是國內重要蓑衣供應地,供應量最大時則在日治時期,因為日軍購買供軍隊使用。

「當年整個石龜地區的人都靠做蓑衣為生,店面、工廠好幾家,男人到工廠,女人在家帶孩子、順便搓棕繩賺零錢貼補家用,所以早年石龜有句諺語說,石龜女人漂亮歸漂亮,卻都是黑腳腿」,高齡80多歲的游水清回憶說,他自己國小五年級就開始挑著蓑衣四處販售,後來有腳踏車才改騎車,賣到40多歲蓑衣被塑膠雨衣取代才沒賣。

石龜蓑衣沒落後,有的工廠歇業,多數轉行做棕製清潔用品,包括掃巴、棕清仔等,石龜棕製清潔用品在國內佔很大比率,棕製清潔用品代工廠葉姓老闆娘指出,初期婦女一樣在家做代工,把棕絲穿進掃巴頭,或把掃把竹柄套入塑膠膜,後來國內棕櫚樹減少全仰賴進口,加上經濟起飛農村青年到工廠上班,雇不到工人,5、6年前整個穿棕、套膜都在國外做好再進口到台灣加工。

葉宗和表示,目前石龜地區僅剩兩家較具規模的棕製清潔用品加工廠,產品多樣化,舉凡拖把、刷子、菜瓜布、家庭五金都有,其他則轉行或關門,至於會做蓑衣的老師傅也日漸凋零,僅剩2、3人還會縫製,有別於其他社區營造工作,如何保留、傳承縫蓑衣技術,是石龜溪社造工作重點之一。

雖行動不便,蓑衣師傅葉昌仍出席各種示範、教學場合,希望做蓑衣的技術不要失傳。(記者黃淑莉攝)

斗南鎮石龜溪社區曾是國內重要蓑衣產地之一。(記者黃淑莉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