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千萬種故事】7年級生許玓維 「旺你來」感受關廟的好

2017/12/17 06:00

刮除鳳梨葉表面後,才能抽出藏在中間的纖維,是相當耗人力的前置作業。(記者潘自強/攝影)

記者王姝琇/報導

來自台南關廟的7年級生許玓維自嘲像個「異類」,大學時不僅選擇研究家鄉傳統文化,畢業後隨即返鄉並以關廟在地素材為媒介創業,做植物染布設計服飾,投身開發台灣人喜愛、有著「旺來」意象的鳳梨,取其纖維製成布料,展現出對故鄉的使命感!

說到「家鄉特色」閃過你念頭的是什麼?多數人對家鄉的印象可能早已模糊,又或年少時離鄉打拚至今早已定居城市,只剩兒時回憶能與下一代述說當年家鄉事……。

許玓維卻決定走自己的路,為故鄉特有文化「埤頭打面宋江陣臉譜」做考據與文史紀錄,成立一朵花文化創意工作室推廣植物染、開發鳳梨纖維,並邀請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關廟青(關廟返鄉青年)社團,一同為家鄉文化打拚!

原民同學對家鄉的使命/撼動了她

畢業於東華大學民族文化學系的許玓維,大學時班上有不少來自原民部落的同學,總是帶著開朗興奮的情緒聊著山上生活,並運用學校資源深度研究、有系統地建立部落文化史蹟資料,這也促使許玓維不斷反思「自己究竟身在何處」,她說:「原民能夠如願上大學已是件不容易的事,他們並非想著畢業賺大錢,反而透過學校資源做部落文化研究,畢業後毅然決然返鄉服務,那種與家鄉的強烈連結和使命感,讓我超佩服!」進而帶動許玓維研究起台南關廟的特有文化,更開啟日後返鄉創業之路。

從宋江陣臉譜到鳳梨葉/復興傳統

許玓維表示,關廟埤頭宋江陣出陣時,會依習俗在臉上彩繪角色臉譜,但懂得彩繪臉譜的人越來越少,傳統文化出現斷層。為此,許玓維花了3年透過訪談、調查並以影像記錄,完成打面宋江陣相關資料整理與考據,同時結合植物染創作出有打面圖案的布料等文創商品。

在「宋江打面臉譜」考據告一段落後,許玓維發起另一計畫,主角是「鳳梨葉」,許玓維說:「每當鳳梨收成後整株莖葉便拌入土壤中成堆肥,鮮少有人知道百年前以鳳梨葉取纖維的工藝就已存在,而執行『鳳梨織作計畫』就是要讓這項消失數十載的傳統工藝重現!」

一點一滴賣力爭取/編織偉大夢想

以人工抽取鳳梨葉纖維一點都不簡單,從史料研究、拜訪老師傅,到收集鳳梨葉、刮取纖維、清洗、曝曬,接著捻線、紡織成布料,許玓維說:「30片鳳梨葉取出的纖維大約能捻成10公尺長的線,以15×20公分大小方巾為例,需200公尺長捻線編織,是一大工程。好處是自然纖維耐用、純天然製成,肌膚再敏感都適用。」

許玓維努力透過各項獎勵計畫爭取經費,並培植關廟在地民眾加入鳳梨織作計畫,發展農村家庭第二經濟,帶動關廟新的工藝產業,而她現正一步步邁向夢想目標前進著!

許玓維不停遊走各學校機關、活動中心等,透過實作課程推廣鳳梨織作計畫,只見她耐心教導學生們以鐵杓刮除鳳梨葉表面並取出中間纖維。(記者潘自強/攝影)

關廟埤頭打面宋江陣臉譜,是極具在地特色的傳統文化之一。(圖片提供/許玓維)

許玓維以自己設計的手作編織器,將鳳梨纖維的捻線編織成布料,欲完成一件成品相當耗時,目前尚在製作階段。(記者潘自強/攝影)

鳳梨纖維捻線編織特寫。(記者潘自強/攝影)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