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心面貌】打鐵製鑼師 敲響傳承的那聲鑼
林烈輝、林烈鐘、林烈旗(由右至左)(記者沈昱嘉/攝影)
記者陳怡君/報導
傳承祖孫3代的製鑼世家「林午鐵工廠」,是台灣各大廟宇、樂團所用銅鑼的重要生產廠。承襲父輩製鑼工藝的林烈旗3兄弟,堅持用「鐵匠精神」打造一面面不同凡響的手工銅鑼。
走進林午鐵工廠,鐵門窗、鐵皮、焊接機具堆積走道兩旁,乍看和一般鐵工廠一樣平凡無奇。再往裡走,就能發現小小的工廠裡包「鑼」萬象,工作區擺滿由「製鑼世家」所打造的各式銅鑼,包括民間最常見的鋩鑼和各種大鑼、小鑼,以及大約8尺(直徑240公分)的巨無霸銅鑼、能敲出16音階的高邊鑼等。
林午鐵工廠第2代傳人林烈旗與哥哥林烈輝、林烈鐘3兄弟,傳承父親林午的製鑼技藝將近一甲子,即使已年過半百,仍對於敲鑼、焊接、調音等功夫活毫不馬虎,拿起重量近10公斤的大鐵鎚敲敲打打,依舊力道十足。
排行老么的林烈旗,是兄弟中最小就開始接觸製鑼的孩子,14歲就跟隨父親學習製鑼。林烈旗說,要製作鑼聲響亮、音質沉穩、聲音傳遞得又遠又長的好鑼,關鍵在選用含有一定青銅比例的優質銅片,以及製鑼工序的講究。製鑼步驟可分為裁切銅片、敲打鑼臍、敲打鑼面、敲打鑼邊,待鑼臍、鑼面、鑼邊都完成後,再將3者焊接組合,最後才是調音和鑼面的打磨修飾。
林烈旗說,製鑼過程最累的是敲鑼邊,必須3個人同心協力,1人敲、2人扶著銅片兩端慢慢轉動,將筆直的銅片逐漸敲出完美的弧度,光是這道工序就至少要花上一整天,得敲上4、5,000下,3兄弟常敲到手臂酸痛,長久以來聽力甚至因此受影響。
至於鑼面中央凸出處的鑼臍,則考驗製鑼師父的經驗,必須由內而外使用多種大小的鐵鎚慢慢敲,深度、力度均需準確拿捏,邊敲邊調整,敲出的臍才會漂亮。最後一道調音步驟,考驗製鑼師父的「耳力」,完成後吊起銅鑼,在鑼面各部位敲打試音,必須能聽出其中細微的差異,針對銅鑼的音質、音高不斷調校。
在林家3兄弟的齊心經營下,「林午銅鑼」對品質的堅持始終如一,3兄弟更異口同聲說:「手工敲出來的銅鑼,和機器做的肯定不一樣!」林午鐵工廠生產的銅鑼,如今不只是各大廟宇「市佔率」最高的銅鑼,更獲朱宗慶打擊樂團、當代樂坊、優人神鼓等團體指定使用,還曾躍上米蘭家具設計展舞台。
堅持手工的林午銅鑼,如今也努力朝文創、觀光DIY等領域不斷創新,為傳統工藝注入新活力,讓製鑼世家的佳音不斷傳承下去。
關於林午鐵工廠
林午鐵工廠於1949年由林烈輝的父親林午創立,父親過世後,現由林烈輝3兄弟掌店,並逐步將製鑼工藝傳承給第3代。林烈輝、林烈鐘、林烈旗3兄弟從14、15歲就跟隨父親在鐵工廠敲敲打打。揮灑大半輩子汗水在製鑼工藝的他們,也持續開發有特色的銅鑼與文創商品,盼讓「林午銅鑼」的招牌如響鑼般繼續傳遞下去。
圖為製鑼的步驟--焊接鑼邊。(記者沈昱嘉/攝影)
圖為製鑼的步驟--敲打鑼臍。(記者沈昱嘉/攝影)
-
【百工心風貌】竹籠厝匠師 巧手造屋大智慧
-
不讓「竹籠厝」消失 匠師李養重建模型留存
-
企業迎戰全球ESG浪潮 信義房屋「大師說倫理線上講堂」開講
-
立信建設攜手愛河首排-「立天下」市心水岸生活新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