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農業與光電業整合 追日型太陽光電場域觀摩

2017/10/25 16:26

追日型太陽光電場域使用立柱單軸太陽能面板。(記者廖淑玲攝)

〔記者廖淑玲/雲林報導〕台灣綠色資產公司、綠源科技投資5000萬元在雲林設立追日型太陽光電場域,並與桃園農業改良場合作,栽培試種蘭科作物、仙草等高經濟價值作物,今天示範觀摩展現成果,盼掃除「假農業、真發電」疑慮。

政府推動農業與太陽能發展結合,以農業生產為本,多餘光能用於發電,綠源科技研發追日型立柱單軸太陽能面板並與桃園農改場合作,在追日型農棚底下進行多種作物栽培的田間試驗,搭配智慧型微氣象物聯網監控儀器,太陽能板隨日光強烈移動,經過6個月實驗,評估出14種作物符合光電設施下仍可達到70%產量還兼具發電效益,立委蘇治芬、前農委會主委曹啟鴻、農委會企劃處長蔡昇甫等人到場參觀後讚不絕口。

蘇治芬表示,要解決空氣品質不佳、pm2.5、創造非核家園等問題,創造新的能源勢在必行,參觀綠源的追日型光電場域,提供政府部門及農民新思考方向,盼解決農地與太陽能光電者的矛盾,也要求農政單位應有通盤檢討農地種電政策,找出雙贏。

綠源科技董事長壽明驊指出,綠源研發出追日型太陽能光電設施與桃園農業改良場合作栽培試驗,也分別在土庫大荖、虎尾墾地租用農地栽種無花果與火龍果等高經濟價值作物,半年來試驗成果良好,借鏡許多國外成功案例,設計適合40%以下的遮蔽率,將太陽光電模組架高到4公尺以上避免影響機械耕種,讓農業與太陽光電共存共榮。

綠源科技綠色事業開發部經理陳采嶸強調,該公司從2007年研發追日產品,2014年投入農業生產,從「做中學」,尤其採用追日型太陽能板雖增加6%至10%的生產成本,但可增加15%發電量,以土庫大荖廠租用3.8分農地,平均一年可發電50萬度,預計8年回本,且設施內可栽種高經濟作物,又解決農村人力老化無人耕種等問題,達到農業為本、綠能加值的雙贏目的;蔡昇甫也期待農業與光電業的跨域整合能帶動農業新產值。

相關影音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人員現場說明仙草栽培試驗成果。(記者廖淑玲攝)

立委蘇治芬、前農委會主委曹啟鴻等人聽取桃園農改場人員說明試驗成果。(記者廖淑玲攝)

追日型太陽光電場域栽種的無花果,讓農民驚豔。 (記者廖淑玲攝)

追日型太陽光電場域栽種無花果等高經濟作物。(記者廖淑玲攝)

追日型太陽光電場域栽種無花果,已見成效。(記者廖淑玲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