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 4年後剩三分之一活命
地球發生「集體滅絕事件」時,物種消失速度會比平時快上至少千倍。圖為一隻咆哮的鹿。(美聯社)
〔編譯周虹汶/綜合報導〕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7日發布最新《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指出,自1970至2012年,全球野生脊椎動物數量以「空前速度」銳減近6成,生物多樣性急劇衰退。專家警告,人類對當前面臨的第6次「生物集體滅絕」難辭其咎,若破壞環境的行為繼續不受控,野生動物數目將以每年2%趨勢持續減少,到了2020年,全世界將有三分之二的野生動物消失。
第6次生物集體滅絕
《地球生命力報告》兩年發布一次,今年的報告觀察14152個生物群落中的3706類脊椎物種,包括哺乳類、鳥類、魚類、兩棲類、爬蟲類的規模變動,指出動物棲地消失、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污染與變遷、其他物種入侵與疾病,是野生動物快速滅絕的5大主因。
專家同時預告,地球發生「集體滅絕事件」時,物種消失速度會比平時快上至少千倍,氣候變遷將成未來數十年野生動物絕跡關鍵主因。
報告指出,自1970年以來,棲地消失以濕地、湖泊、河流等淡水環境受衝擊最鉅,這些地帶的物種規模更每年縮小4%,至今已消失81%。地球表面只有不到1%的面積是淡水區,但有近10%的物種以此為家。
保育未見明確成效
而根據2014年報告,1970至2010年人類數量倍增的同時,野生脊椎動物總數減少了52%;但1970至2008年,2688種野生脊椎動物總量跌幅僅28%,顯見近年保育工作未見明確成效。
WWF科學家泰勒(Martin Taylor)表示,野生動物在全球各地死去,不利生物多樣性,人類終難避免受害,「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若把它搞爛,我們也就玩完」。他建議,民眾可使用再生能源和永續商品,甚至要求國會制定強而有力的法律。
為遏止全球持續暖化,「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通過的《巴黎協議》將於下月四日正式生效。相較於人類近30年來對氣候變遷所做的努力終有初步成果,WWF總幹事蘭博蒂尼(Marco Lambertini)認為自然保育議題難獲同等重視,畢竟受威脅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體系,不如氣候乃全球緊密相扣,對人類的害處較不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