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 國際廢核武運動組織獲獎
2017諾貝爾和平獎在台灣時間6日下午5點左右揭曉,本次由國際廢除核武運動獲獎。(圖擷自Nobel Prize臉書)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2017諾貝爾和平獎在台灣時間6日下午5點左右,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本次由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ICAN)獲獎,獲獎理由為肯定該組織對於廢除核武及清除地雷的努力,並讚揚該組織引發各國關注使用核武將招致的可怕後果,諾貝爾官方也呼籲擁有核武的國家針對削減核武進行討論。ICAN是由來自全球大約100個不同國家的非政府組織所組成的聯盟。
ICAN在過去10年來致力讓核武走入歷史,也是今年在聯合國獲部分國家(122國)簽署禁用核武協議的重要倡導者。協議提出,禁止在任何情況下,發展、測試、製造、持有或存放核子武器。不過包含美國、俄羅斯、英國、中國、法國、印度、巴基斯坦、北韓和以色列等9個擁核國,並未參與談判或投票。
諾貝爾和平獎從1901年以來共頒發了97次,其中有19年因各種原因沒有頒獎,過去最年輕得主是2014年獲獎的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當時她17歲;最年長得主則是1995年以高齡87歲獲獎的羅布拉特(Joseph Rotblat)。在歷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中,只有2年將和平獎同時頒給3名得主,分別是1994年和2011年。至於曾獲獎的女性則有16位。
較為特殊的是,曾有3位得主在獲獎當下是遭到監禁的,分別是1935年獲獎的德國和平主義者及記者奧希茨基(Carl von Ossietzky)、1991年得獎的緬甸政治家翁山蘇姬,以及2010年得獎的中國維權人士劉曉波。至於1973年獲獎的越南共產黨領導人之一黎德壽(Le Duc Tho)則是拒絕受獎。
諾貝爾和平獎去年是由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獲獎,得獎理由為:致力推動國家和平,簽署和平協議以終結哥倫比亞政府與叛軍長達52年的內戰。
諾貝爾基金會日前宣布,由於財務狀況改善,2017年諾貝爾獎的每個獎項,獎金從原本的800萬瑞典克朗(約3088萬新台幣),增至900萬瑞典克朗(約3474萬新台幣)。
目前包含諾貝爾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都已揭曉,其他獎項還包含將於9日公布的經濟學獎。
ICAN在過去10年來致力讓核武走入歷史,也是今年在聯合國獲122的國家簽署禁用核武協議的重要倡導者。圖為ICAN的主任費恩。(法新社)
諾貝爾各獎項將陸續揭曉。(資料照,法新社)
諾貝爾和平獎過去最年輕得主是2014年獲獎的馬拉拉(圖中站立者),當時她17歲。(資料照,法新社)
緬甸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當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是遭到監禁的,近期她因羅興亞危機而引發外界質疑。(資料照,路透)
中國知名維權人士劉曉波當年在獲得和平獎時也是遭到監禁的,他今年因罹患肝癌末期病逝。(資料照,歐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