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薪水為什麼不漲? 老闆缺乏競爭

2018/01/29 06:00

最近經濟學界一篇研究指出,美國薪資凍漲的原因,可能與多年來企業整併、超級明星大企業逐漸形成「買方壟斷」的市場有關。(歐新社)

編譯楊芙宜/特譯

過去十幾年來,在學者和民眾心中都普遍存在的一個共同疑問是:為什麼薪資成長呈現停滯狀態?這個問題及現象不僅台灣有,其他亞、歐洲國家有,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也有,且可能解釋很多,例如各產業自動化興起、工會等勞工組織式微等長期原因,或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就業市場持續疲弱等短期因素,都被提出過。最近經濟學界的一個有趣可能解釋是:企業雇主短缺,形成買方壟斷市場,在缺乏外部競爭之下,使企業主比勞工有更大權力來壓低薪資。

缺乏外部競爭 老闆不給高薪

美國「Slate」雜誌報導,你如果是一位貨運卡車司機,在2010和2013年間要應徵這份工作,會發現沒有很多公司開缺,在阿拉巴馬州塞爾瑪市(約2至3萬人)平均只有1家公司在全美最大求職欄上貼徵才廣告,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約22至23萬人)只有9家公司,而全美各地的平均則是約2家。換成是電話推銷員,情況也沒有比較好,同期在美國任何市鎮大約3家公司在徵才,好一點的會計師工作,約有4家公司在徵才。

報導指出,上述數字出自於西班牙納瓦納大學IESE商學院學者阿薩爾(Jose Azar)、賓州大學經濟學家馬林那斯庫(Ioana Marinescu)和紐約智庫羅斯福學院研究員史登伯姆(Marshall Steinbaum)最新一篇研究論文,他們的發現或許有助於解開為何美國人看不到薪資成長的秘密。多年來,薪資成長持續停滯,全美收入越來越從勞工的口袋轉移到企業主的銀行帳戶。從1979年以來,經通膨調整過的美國中間20%收入者時薪只增加3.41%,勞工占全美收入的整體比率則自2000年以來急遽下滑。

阿薩爾、馬林那斯庫和史登伯姆的研究指出,橫跨不同城市和不同領域,聘僱卻集中在相對少數公司,而這可能給予企業經理壓低薪資的能力,相較於若有更多公司競爭在找人才的情況;不過,此解釋無法單純簡化成「太多求職者在找職缺太少的工作」,而是勞動市場可能也陷入經濟學家所稱的「買方壟斷(monopsony)」問題,即雇主之間彼此缺乏競爭,讓企業在決定員工待遇時得以享有特大號(較正常市場情況更大)權力。如果這些學者的研究發現正確,可能對於我們認為的反壟斷、工會和最低工資情形,有很重要意涵。

只有唯一買家 可付員工低薪

買方壟斷也稱獨買、買方獨佔,相對於獨佔(monopoly)、或稱壟斷、獨賣、賣者獨佔。1位獨佔者(壟斷者)能操縱價格,因為他/她是市場上「唯一賣家」,例如幅員遼闊鄉村地區唯一一家加油站可對上門顧客收取其想要的燃料費用,因為急用油的車主無法取得其他加油站的服務。1位買方壟斷者對於所需的勞力和供應,則能操縱付款價格,因為他/她是「唯一買家」,例如上述這家鄉村加油站可付給員工低薪,由於沒有其他加油站爭搶員工。

Slate雜誌指出,美國產業數十年來大量整併之後,如臉書(Facebook)、谷歌(Google)等獲利極豐的明星企業興起,經濟權力已集中到更少數的企業會議室裡,研究顯示美國經濟轉型至企業買方壟斷的實情,可能削減了勞工在整體經濟所得比率。

提高最低工資 不會傷害就業

若美國薪資無法成長的情況果真如該研究發現的原因在於「買方壟斷」,一些對症下藥的公共政策則能改善此一頑疾。以提高最低工資為例,傳統理論認為設立薪資地板將扼殺就業機會,會讓聘僱成本比其所值的更高;但發生買方壟斷的地方企業人為性的壓低薪資,這時提高最低工資就不應該會傷害就業,因為該政策可迫使雇主支付員工的薪資,更符合員工所生產的價值。

同理,在經濟學教科書裡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工會基本上是造成企業更沒有效率的累贅;在一小群企業囊括大部分聘僱活動的世界裡,工會實際上可能解決雇主掌握超大號權力的市場失靈問題,集體談判能讓勞工掌握更多權力。

考量企業併購 可能影響就業

最後,反壟斷政策也可能影響就業市場。今日,監管機構考量企業併購時,多著重於是否影響消費物價飆漲,例如2家保險公司併成1家,是否造成美國人保費變高情形?相關員工權益則是次要考量。上述研究建議,華府應更謹慎思考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不僅全國層次、也應把合併企業所在的特定市鎮納入考量。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