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文化】成大 港中大合作出書 探討流離與歸屬
成功大學台文系與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共同發表新書《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台文學與其他》。(記者劉婉君攝)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二次世界大戰造成許多華人流離失所、移民,國立成功大學台文系教授游勝冠和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長暨歷史系講座教授熊秉真合作,編著《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台文學與其他》,從宗教、藝術、建築、電影等角度切入,探討華人在二戰後共同面對的流離與歸屬問題,並在成大台文系舉辦新書發表會。
熊秉真表示,成大與香港中文大學從3年多前即以「流離與歸屬」為議題,輪流舉辦國際會議,此次出版的新書,可說是兩校合作的成果呈現,參與的作者多達18位,內容以前年由香港中文大學主辦的學術研究會為主,收錄主題演講稿、港台文學主題論文外,也有從宗教、藝術等面向切入的相關論文,例如探討5、60年代北大、台大、港中大的「文學教育」;50年代的香港難民小說;台灣人原鄉之旅的認同挫折和歸屬:鍾理和二戰前後作品;複攝山城:侯孝賢與吳念真之地景美學;還有台灣眷村的生與死;戰後中國大陸逃難僧與台灣佛教之轉折等,已有讀者期待英文版。
游勝冠說,流離與歸屬是華人圈在二戰後共同面對的歷史議題,許多華人流離失所,移民到港、台,過程中有認同的困惑及找到歸屬的掙扎,透過書中港、中、台學者的相關論文,可以看到當時作家反映出的世界。
成大歷史系主任陳玉女指出,紀錄片《灣生回家》及電視劇《一把青》,述說的內容也和流離與歸屬有關,可見這個議題在生活中常見。
成大校長蘇慧貞致詞時表示,《流離與歸屬》一書是很多老師研究、記錄的心血,具有多重的面向與意義,涵蓋歷史、文學、社會、科技演變等角度,讓人看見時代的意義與連結,期待可以獲得廣大迴響。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