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會客室〉排隊盪鞦韆 你好了沒?

2015/07/28 06:00

圖/黃鼻子

文/羅怡君

圖/黃鼻子

傍晚時分的公園裡好不熱鬧,除了放學後的孩子,還有學齡前的寶貝們也出來放風。僅有的兩架鞦韆,頓時成了搶手貨,好幾個小孩眼巴巴地看著盪得正高興的那兩個孩子。

妹妹也很想盪鞦韆,只是她看到人多,不願意排在隊伍中,所以先去旁邊玩別的。

過了兩分鐘,等待的隊伍中有個孩子不耐煩了,朝向一旁坐著的媽媽大喊:「媽媽,還要等多久?什麼時候才輪到我啊?」

打破沉默張力的這句話,攪亂了原本平靜的公園氣氛,只見其他孩子也紛紛表態,此起彼落地討論。一旁的大人也被拖下水。

「媽媽,他還要玩多久啊?」

「阿嬤,他們盪很久了耶,你叫他們下來啦!」

我看了一眼那兩個正在盪的孩子,兩人都不為所動,絲毫不受「社會壓力」的影響。

這時,一位阿嬤走了過去。「ㄟ,弟弟啊,你盪很久了喔,下來換其他人盪啊!」阿嬤的口氣不怎麼好。

「我又沒有盪很久。」其中一個弟弟立刻反駁,接著繼續盪。另一個則根本不理。

「你怎麼沒有盪很久?你看,後面還有很多人要盪耶!」阿嬤比剛剛更大聲了。兩個孩子臉色有點變了,不過依然繼續盪。

阿嬤可能感覺沒面子,只好繼續一直念:「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沒家教?盪這麼久還不下來,公園鞦韆又不是你家的……」

話還沒說完,其中一位盪鞦韆孩子的家長跳出來了。「什麼叫做沒家教?我們也是等半天才輪到我們,才盪不到10分鐘而已,有很久嗎?」這位媽媽大概是被「沒家教」的字眼給激怒了。

接下來就是她們兩位脣槍舌劍的時刻,吵得愈來愈不可開交。鞦韆上的兩個孩子覺得沒趣地下來,阿嬤的孫子立刻坐上去,另一個鞦韆反而空著,原本排隊的其他孩子面面相覷,看著快打起來的大人們,似乎感到有些害怕。

妹妹靠了過來,說:「媽媽,我們回家吧!」

「啊,妳不是也想盪嗎?現在有個空位耶。」我故意逗她。她一向最害怕這種場面。

「我不想後面還有人在等。等改天沒人再盪就好了,又不一定要今天。」妹妹一副心情不好的樣子,看起來若有所思。

「妹妹,我問你喔,如果後面有人在等著盪鞦韆,你會不會覺得很緊張?要是媽媽會很緊張,說不定連十分鐘我都盪不完,就下來了。」這真是肺腑之言,不管什麼事情,我最受不了別人等我的狀態。

沒想到妹妹點頭如搗蒜地說:「嗯,會會會,我也是耶!這樣盪的時候一點都不好玩了。」

Bingo!這時候我突然腦筋一開──其實,這真的是個體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問題。

<家長看過來>大人吵架 感到丟臉的是孩子

有些孩子能夠同理他人焦急的等待心情,感受群體微妙的期待壓力;有些孩子則停留在「我想要」的重要性,尚未展開與群體之間的協調溝通,和接收其他人情緒訊息的能力。

若現場的孩子沒有一致討論,做出規範與共識,那麼「盪多久」的時間,就是每個人對外在壓力與內心期待的綜合結果。

外在壓力,不見得能承受得愈高愈好,這還得看內心選擇哪種價值觀來評斷事情。若孩子選擇不願同理,刻意忽略群體的期待,那麼,即使他顯現出來的抗壓性極大,也不見得是健康的處理方式。

然而,一味地要求孩子順從群體規範或社會期待,也無法促使孩子完整地使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做判斷、去嘗試:我等了多久?我想盪多久,才覺得公平、舒服而愉悅?

當然,不論孩子是哪種反應,都與「沒家教」毫無關係。因為出聲吵架的大人,不僅示範了最糟的處理情況,也顯示出兩方都沒有能力了解自己孩子的個別差異與人格發展。即使現場發生衝突,大人們都可把握機會,讓孩子藉此了解個體與群體的相處藝術,盡力找到更多的解決方法和溝通之道。

回想現場情境,不難了解最後感到「丟臉」的,為什麼是孩子了。

<作者小檔案>羅怡君

曾任職於奧美公關、三立電視及美商3M台灣子公司,扮演行銷公關、媒體企劃與企業溝通之角色。

目前則在職場之外,陪伴念小學的女兒「妹妹」,學習探索自我、與群體溝通。

喜歡說話,勝於寫字;喜歡冒險,多過安定。

比孩子還喜歡問「為什麼」,尤其針對那些被社會、被學校、被大家習慣禁止的事;比以往更關心社會時事,認為只有「共好」,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快樂。即將出版《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寶瓶文化)。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