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書與人】飲食,縱然有淚也要微笑 - 焦桐談《味道福爾摩莎》

2015/07/15 06:00

新作《味道福爾摩莎》。

專訪◎張耀仁

作家焦桐。(何經泰╱攝影,焦桐╱提供)

訪談進行間,焦桐(1956-)的小女兒雙雙探頭進來,飽含著美少女光燦潔潤的全部,霎時滿室吐納虹霓,只見焦桐笑著說:「是我前世的小情人。」在短暫的交談之後,他與雙雙擁抱,一派慈父的形象,在在使人想起新作《味道福爾摩莎》中,不時現身的那些家人,尤其是與焦妻的生活點滴,更令人動容。

以調味隱喻人生況味

提到二年前因病過世的妻子,也是二魚文化創辦人謝秀麗,焦桐眼底仍難掩悵然,「從大二交往起,我和她一同吃了三十三年的飯,相處的時間真的太長太長了。」他說,妻子過世後,他終日流淚,在辦公室裡哭了三個多月。本書撰寫過程中,有五分之一的篇章歷經妻子罹癌、四處求診與離世,書寫的當下難免流露傷感,但他以為飲食不要有眼淚、不要有苦澀,縱使有淚也是「閃著淚光的微笑」,所以盡可能刪去過多的情緒,卻仍不免「滲入較多情感之抒發」。

例如〈茶葉蛋〉開場寫道:「凝視著沉睡在病榻上的妻子,忽覺有點陌生,剃光的頭顱有三處明顯亮禿,應是一年前在廣州做光子刀治療後留下的傷痕。我理解生命中不免有許多損傷和裂痕,也許有那些裂痕才是真實的人生。」又或者〈木柵鐵觀音〉:「很想安慰么女別害怕,要有心理準備,卻不知如何對她開口……我自己其實很害怕。那茶葉浸泡過久,帶著清楚的苦澀味。」

從頭上的傷痕延伸至茶葉蛋必然的裂痕,從茶的苦澀對照內心的憂畏,這是飲食與情感的對位交軌,也是飲食文學的底蘊:以調味隱喻人生的況味,以食物喚起逝去的迢遠時光,並予之重建。

以一篇巨大的散文回答提問

然而,《味道福爾摩莎》更巨大的命題不單是完成飲食文學/美學,還意欲回答:「何謂台灣味道?」

「這是一本純文學書,只服務喜歡文學的人!」焦桐霸氣道。他指出本書輯錄自《台灣味道》、《台灣肚皮》以及《台灣舌頭》等三書,經過加以改寫、增補四十一篇新內容等,共收錄一百六十篇作品、分為十四個小輯,「是一次完整的演出,更有效而準確地回答讀者:什麼是台灣之味?」焦桐說,做為類型散文書寫,他很清楚自己在寫什麼,也很了解自己為台灣飲食文學付出多少。匯聚三十萬字的《味道福爾摩莎》,目前第一刷已售罄,新的版本也問世,讓人深信台灣並不缺乏文學讀者,而是欠缺對文學書寫的發現。

「換言之,這是一篇很『巨大』的散文,只為了回答一個問題。」擺在面前的新作長達近八百頁,看得出來是焦桐多年來致力於闡發「台灣味道」的定音之作。他談起正在進行的《蔬果歲時記》,旨在展現各個不同節氣裡的台灣食物與味道,預計將以二十萬字面世,同樣是類如《味道福爾摩莎》的浩大工程。

「事實上,早在詩集《青春標本》中,就是把一本詩當做一首詩在處理。」焦桐說,接下來的寫作計畫將維持此一信念完成兩本詩集,一是充滿憂傷的《絕望的戀歌》,一是懷想故鄉高雄的《打狗追想曲》,這也充分說明焦桐的晚期書寫風格已然形成,也就是:重即是輕,輕即是重,看得出來在歷經推廣飲食文學的漫漫長途裡,儼然一家之言的了豁高度。

焦桐說,本書最想與讀者分享的篇章當屬最末二文:〈飲食衛生〉與〈食品安全〉,這是他對台灣飲食的願景,也是他面對飲食美學的中心思維。他指出,台灣教育體系從未有教導孩子如何品味的概念,恰是對於飲食認識不足,以致食品安全頻頻出錯。目前歐洲許多國家相當重視飲食教育,例如法國自1990年起即每年舉辦「味覺週」,旨在提供孩子享受滋味乃至提供食品來源、料理技巧等。

焦桐舉例,台灣夏日盛產綠竹筍,則可將屏東迄台北生產的綠竹筍逐一羅列以供孩子品味,「讓他們從中分辨優劣,而醬油亦如是,一旦他們懂得良品的箇中滋味,化工醬油一擺到面前還嘗不出劣味來嗎?」焦桐說,這一教育必須交由國家來執行,畢竟不是人人都能負擔飲食費用,而他願意擔任義工去教導孩子懂得品味、懂得吃的健康與幸福。

起於貪吃的飲食文學與研究

談到何以投身飲食文學領域,焦桐笑說:「剛開始只是貪吃。」他表示,在撰寫詩集《完全壯陽食譜》(1999)之前幾乎不會烹調,為了讓書寫更具說服力,他每天待在廚房六小時,歷經三個多月的摸索之後才動筆,「所以那本詩集其實是真正的食譜。」

焦桐說,飲食是一個民族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尤其飲食涉及的審美層次乃集視覺、嗅覺、味覺等大成,「是必須經過訓練與培養的課題,所謂『五代才懂吃』,吃是最困難的事。」他指出自己在中央大學開設的課程皆與飲食有關,學術研究亦然,因此《味道福爾摩莎》輯錄了大量的史料、詩作與小說以闡述飲食文化縱深,說明了閱讀之必要,如此才不至望文生義,誤以為「魯肉飯」係源自山東,殊不知「魯」乃「滷」之別字矣。

他說,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台灣向來欠缺此類研究者、書寫者,雖然前此有逯耀東致力於探討中國飲食史,但相對於台灣飲食的探討仍屬少見,故焦桐優遊於在地飲食與飲食知識之中,將中央大學打造成探究飲食文學與文化的重鎮。而為了完成更嚴謹的創作,焦桐目前養成「晨耕」的習慣,通常早上7點至二魚文化特闢的書房閱讀,下午開始書寫、晚上繼續閱讀,日復一日過著嗜書的生活。他也鼓勵有志於此的年輕作者:創作是場遠行,要有孤獨的決心。

經常有人問他:「何謂美食?」他說,好的食材遇到好的廚師仔細操作,再加上當令當季以及新鮮的條件即美食也。事實上,存留於他心目中的美食,當是小女兒雙雙小學二年級時對他說:「我要煎一顆蛋給你吃。」然後,他握著她的小手,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一同熱鍋,下油,打蛋,煎蛋,然後上桌。

而那正是焦桐念茲在茲,迄今不能或忘的,「味道福爾摩莎」。●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