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各種各樣的生活 - 第十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決審會議紀錄 2之2

2014/12/02 06:00

圖◎焯両黃

時間:2014年10月17日下午2時半

地點:《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委員:阿盛、周芬伶、陳列、張瑞芬、劉克襄(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記錄◎董柏廷 圖◎焯両黃

★★★

二票作品

〈再走一段〉

張瑞芬:我覺得這篇很好,文字很淡,完全沒有漂亮修辭與語句,但很真實很自然。寫媽媽娘家住在鄉野地方,每次回外婆家都要走很遠很遠,小朋友常常走不動,媽媽就說再走一段、再走一段,後來聽說媽媽小時候是很艱苦的,要走很遠的山路去念書,人家都以為她走不到,但她還是很有毅力。一直到媽媽九十歲時,反倒是這個第一人稱的「我」,一直跟他媽媽說再走一段,再走下去。不流於修辭炫技,還能寫出人情溫潤,很有味道呢!

〈分類〉

阿盛:寫法滿特別的,也可讀得出來是精心設計過,把交通工具、水果……拿來分類人事,以物分類人,挑不太出毛病,我想是個頗有寫作經驗的人。

周芬伶:水準之作。小品文大概就是要老手才可以寫出一點味道來,所以很多都是在事件上面寫成極短篇。這篇是散文寫法,從一個較新的觀點切入,滿完整的。

張瑞芬:我覺得這篇意念很露,我看一、兩句大概就知道他要寫什麼了,太過直接,反而有點缺乏美感。

〈髮〉

阿盛:水準之上的作品。

陳列:透過剪頭髮、不剪頭髮與染頭髮,寫出一些具體的操控與被操控,更有歲月催人老的某種抵抗,敘述很自然、通暢,轉折明快,讀到後來會發現對於父母逐漸老去的一種憐惜,很溫暖。

張瑞芬:如同陳列所講,很多事情從小時候是被父母強迫的,到了能掌握自己頭髮的自主權時,父母年紀也慢慢大了,他們染頭髮是不願意讓人家看到禿髮或白髮,其實這樣一個翻轉,到最後帶出點淡淡的憂傷,甚至也有點豁達,酸甜之間的平衡處理得不錯。

劉克襄:我覺得這篇是三千字的故事,作者把它濃縮寫成一千字了。

〈翻譯家〉

阿盛:看作者的手法,感覺文字好像玩得很熟練,找到一個不一樣的點去發揮,把「翻譯」跟「家」區隔開來詮釋,實際上要強調的是家庭,這種寫法很典型,不過還是有點小小創意。

陳列:我也覺得構思滿巧妙的,讓「翻譯家」變成一個雙關語。寫出身為一名專業翻譯者,對翻譯的盡情態度,與特殊的解讀詮釋。另一方面又寫身為一個女兒及妻子,對父親與丈夫的言行的解讀,帶著些壓抑,最後找到對應的方式,讀來帶有趣味,文字相當清楚。

張瑞芬:這篇我也滿喜歡的,因為她的一語雙關。另外就是她在翻譯工作上是從嚴解釋,對待家人、人情事理方面卻又是從寬解釋,這個也很有趣。整篇文章布局嚴整、具有巧思,文字也很有意思,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

〈造山運動〉

阿盛:這篇有一個大問題,作者從二十歲、三十歲、五十歲,一直推進到七十歲,所以現在這個「當下」應該已經抵達七十歲,若我們把時間回溯,往前推回到二十歲,應是五十年前,那是1960年代,哪來的KTV跟燒烤店?

張瑞芬:我覺得是一名年輕人猜想阿嬤的一生,所以就用自己的想像去解釋阿嬤年輕時一定也穿梭在這些地方。

劉克襄:我比較同意阿盛提出的問題。有點刻意。

陳列:這一篇設計性稍嫌僵硬。每一段都長得差不多,缺乏節奏。

〈行事曆〉

阿盛:寫目前台灣老年人的現象,比較有意思的是中間用〈木蘭詩〉的寫法,小小詼諧,卻講很嚴肅的東西。寫親情,沒有直接去點,結尾才稍微點了一下。

劉克襄:這個根本就是在寫我母親──月曆要水果圖案大一點的。作者把母親的所有問題都寫進去,還好最後有說也要把母親的生日填上行事曆。

〈糞器〉

陳列:這篇新鮮而且特別,寫一個社工人員去跟一個類似老兵的角色做糞便檢查。很平常的一件事,寫到這類人的處境還有對待這類人時的心情,到後來可以看到對他人的體貼或溫暖,以及處理兩難時的困境,寫得不錯。

張瑞芬:這一篇我沒有投,是因為第二段一開始寫到:「那你可以幫我先保管,等到我要痾的時候再叫你來好嗎?」讀來會有人稱錯置的誤會。另外老武還有個弟弟,他若是個單身的遊民,怎麼還有個弟弟?文中也沒有交代清楚,老武究竟是一個老兵,還是當地人?

劉克襄:我倒是被作者形容老武這樣一個像垃圾的流浪漢所感動,沒有注意到這些細節的差異性。

〈敝屣〉

周芬伶:文章轉出一點新意,有一個新的角度,在新人與舊人之間的轉折,充滿人情世故,從鞋子這樣一個小題材,道出許多東西來,滿不錯的。

陳列:這篇雖然偶有落字甚至有些文藝腔,但基本上文字算是誠懇,很有條理。用兩雙不同的鞋子比喻兩段不同的婚姻、夫妻不同的對待態度與相處方式,最後好像也悟出一點對婚姻的看法,結尾聰明得很含蓄。

劉克襄:這篇我也支持。

〈毀滅的方式〉

阿盛:這篇寫的是目前台灣的一個現象──農村變成建地。新的時代在運轉,有些人堅持保留某些舊的東西,但這個保留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題目也訂得很好,結語點出現代社會的無可奈何,某些堅持可能跟不上時代腳步,處理得還不錯。

張瑞芬:我覺得這一篇寫得很好,講農村毀滅的方式,你可能會以為是要怪手伸進農地那樣激烈,但卻有一種毀滅的方式是安安靜靜的。辛辛苦苦耕種的農田旁,建起一個鐵工廠,結果農田裡的作物慢慢長出斑點或凋零或長得很小,原因就是被旁邊鐵皮工廠的光線反射影響到。也就是說,我願意延續我過去的生活方式,但是環境已經在影響我,讓我沒有辦法再種出好的作物,這也是另一種毀滅的方式。不是直接而且露骨地說土地被徵收的那種毀滅,而是被旁邊的事物影響,便默默被毀滅了。

陳列:這篇文字平實,一五一十揀選材料。但有些部分我不太清楚,譬如第二行,「田畦」跟「田壟」是同一件事,不太明白為何要抽換用詞,感覺不是真的了解農地,像說種菜,也沒有確實說出種什麼菜。但我還是把它選入我的前十名。

三票作品

〈蝦窟〉

張瑞芬:作者用意太露、太明白了。

阿盛:蝦窟其實不只寫釣蝦場,還和人做了一個比擬,這個連結不錯,是很好的筆法,沒有勉強。蝦喜歡集中在氣泡區,人大概也是這樣,有些蝦店的老闆會做一些假,耍一些詐,作者觀察入微。基本上是一篇水準之上的作品。

陳列:我覺得這篇很好玩,被第一句收服:「有些神奇的位置名叫『蝦窟』。」就真的把人帶進去了。

劉克襄:第四段最後,「或許蝦窟裡的蝦不離開,是因為少了點勇氣。」很到位,很傳神。

所有得票作品討論完畢,評審皆同意〈再走一段〉、〈分類〉、〈髮〉、〈翻譯家〉、〈行事曆〉、〈敝屣〉、〈毀滅的方式〉、〈蝦窟〉等八篇獲獎。

一票作品除〈清屯〉外,其餘皆放棄。評審決議就意見較分歧的〈造山運動〉、〈糞器〉、〈清屯〉等三篇,進行第二輪投票,每人可投兩票。投票結果為:〈糞器〉五票(阿盛、陳列、劉克襄、周芬伶、張瑞芬),〈清屯〉三票(阿盛、陳列、劉克襄)、〈造山運動〉二票(周芬伶、張瑞芬)。結果出爐,由〈糞器〉與〈清屯〉兩篇獲獎。會議圓滿結束。●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