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家庭親子】〈生活停看聽〉別排斥安養中心

2012/03/28 06:00

圖/達姆圖/達姆

現代安養中心愈來愈專業,也有不錯的設施,如果排除傳統「不孝」的觀念,或許可以讓家人得到更好的照護,這樣不也是兩全其美的方法……

圖/達姆圖/達姆

〈現實考量〉專業的照護 家人才安心

文/Scarlet. C(台南市)

人家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曾幾何時,台灣慢慢邁入老人化社會,青年出門讀書工作,家裡的寶漸漸成了家裡的負擔,想請外傭一對一的來家裡照顧長輩,但放著父母親獨自與外傭相處,況且又是一位陌生人,在外工作打拚的子女又怎能放心。

在老年人口快速成長下,造就了不少的長期照護機構的出現,過去傳統觀念裡,總認為將家中長輩送去安養機構,就是不孝,但大家可曾想過為什麼會有這些機構的出現,或許就是要因應現代忙碌生活的習慣,年輕人出外工作,將老人安置於安養機構或許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法。

在自己切身問題下,因此也去參觀許多家老人安養中心,在這裡面我看到了許多不同於世俗的見解,在安養機構裡不只有專業的護士把關,也有24小時輪班的看護在照顧,因為護士以及看護都是輪三班制的,不同於一對一的外傭,這裡每個人都是在精神飽滿的狀態下為這些老人付出心力。

阿公阿嬤們之間有伴,幾個人成群談天,一起唱歌歡樂的樣子,在這些快樂的背後,不也是子女的孝心,或許長輩說這是在苦中作樂,但在專業護理人員的陪同下, 這不只解決了失能長輩的健康問題,在長輩們的互相陪伴下,也解決了許多家庭的問題。

老人安養院裡雖然怎麼樣看都沒有家裡溫暖,但我所看見的養護機構是盡心的、是用心的,因為白天在外工作,也沒有辦法給雙親圓滿的照護,將父母親送至養護中心,是我最好的相信及選擇,在那裡我也看見了長輩的第二春。

〈早做安排〉後續探望 關照不可少

文/吳碧伶(雲林縣)

在我們的年代,比較幸運的是父母多生了幾個小孩,長輩的生病問題由多個兄弟姊妹分攤了。少子化的現代人,尤其是為餬口忙碌的升斗小民,處理這個問題,確實沒那麼容易。

環視周遭親朋好友的處理,大多是「安養中心」一個選項,我也因親友入住,有機會了解這類機構的梗概,短期長期、半日全天、日常活動、食衣清潔、醫療照顧……,我們想得到的安全舒適等問題,他們幾乎都包辦了,想到自己未來也可能要去面臨的問題,就旁觀不得。

今天形勢不得已,把至親送到這裡,但是後續的探望,給予精神打氣、關懷,查視增添需要的物資,一點也馬虎不得。

對生病的老人家而言,重要的是精神撫慰。在「生前一粒土豆卡贏死後一粒豬頭」,錢買得到東西,買不到親情,這時正是晚輩回饋的時機,趁著還來得及補償,也為自己過去做過的許多錯誤懺悔,盡心全力付出關心。

有一則故事是,兩床長期病友,靠窗的那位天天描述所見的街景動靜,給鄰床眼盲的病患聽,有一天靠窗的走了,又來一位新病友,眼盲的同樣要求新病友轉述窗外景物給他聽,這位新病友說,這裡只有一片牆壁,哪來的窗戶?「分享」讓生命更具意義,而「心」是一雙會飛的翅膀,帶著我們翱翔天地,感受生命,貼近人際,超越痛苦與折磨,提升性靈。

如果我有一天時候到了,希望神智依然清明,那時我會安心接受安養中心,感恩並珍惜所有,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一樣盡孝〉選擇離家近 家人好探視

文/Lini(台中市)

外婆生前很少生過病,頂多只是一些小病,後來因肺炎久咳不停時,開始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白天無人可在家照顧她,她又不願申請外傭,於是晚輩商議把她送到養護中心,請人24小時照顧。

外婆一開始很反彈,但親人一再地勸說,並讓外婆選擇要去哪一間養護中心,好鄰近兒女。後來外婆選擇離大舅家最近的養老院,讓大舅一家方便就近探視,也最勞煩他們一家奔波,於是外婆的子女商議,讓大舅家可以不負擔外婆的費用。

安養院每個月的花費、還有大舅為外婆採買的用品,都平均讓其他兒女分擔。因為有了這樣的約定,舅舅阿姨們很少起衝突,彼此心平氣和,探視外婆時自然也就和顏悅色。

當然其他兒女子孫還是定期撥空探視。每家每個月找其中一天,把外婆帶回老家走走,或是自行安排行程,隔天再送回安養院……,家族用很有規律的方法,讓每個子女都盡自己的一份心力表達孝順,也為我們這些子孫留下榜樣。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