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王丹專欄】哀莫大於心不死

2019/01/09 06:00

◎王丹

我們大都知道有一句古語,叫做「哀莫大於心死」。此典出自《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一般用來形容,當一個人已經徹底絕望的時候,這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不管怎樣,只要心不死,就還是有希望在。但是,人生真的是這樣的嗎?中國大陸有個已經故去的詩人叫聶紺弩(1903-1986),他就曾經說過一句令人深思的話,叫做「哀莫大於心不死」。

聶紺弩講這句話,有他的時代背景。他其實感慨的,是中共建政以後,開始殘酷打擊知識分子。如果知識分子真的因為絕望而「心死」,徹底放棄對社會的責任,像著名的作家沈從文那樣,乾脆放棄文學寫作,改為去研究冷門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其實命運就不會那麼悲慘――沈從文安然度過了歷次政治運動的衝擊,最後算是善終。但是總是有那麼一些人,不管經歷多少打擊,總是無法認清現實,總是「不死心」,還是想對這個社會發表一些自己的意見,結果最終都在政治運動中被整死或飽受折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聶紺弩才發出「哀莫大於心不死」的感歎。這樣的感歎,是與知識分子的命運,與大時代的政治氣氛連結在一起的。就算不是在時代和政治這樣的大背景下,而是回歸到日常的人生中,「哀莫大於心不死」,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種感慨和無奈。

其實,「心死」真的就是最大的悲哀嗎?且不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當我們真的已經沒有任何希望的時候,我們才可能真的放棄。而很多事情,只有真的放棄,當一段時間過後,你才會發現原來的堅持,其實是多麼的無謂。愛情就是如此。當我們還是可以為了愛不顧一切的年齡的時候,如果真的遇到一見傾心的對方,自然是會傾注了所有的感情在裡面,全世界都只是那一個人的舞台。如果得不到對方,那種失戀的滋味想必很多人都嘗到過,痛不欲生還只是膚淺的悲哀,那種內心的寂滅,才是最大的悲哀,這就是「心死」的感覺。可是同樣的,想必也是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當你因為「心死」而最終只好在愛情的戰場上敗走之後,又過了很多年,你其實也已經慢慢地撫平傷痕了;然後,偶爾地,你在某個機會中又一次遇到當初那個令你不能自拔的人的時候,你卻震驚地發現那個人已經完全不是能打動你的樣子了。這時候的你,甚至會多少有些悵然,你會想,如果當初真的得到對方,而對方變成今天的樣子,也許那才真的是一場悲劇呢。可見,「心死」有的時候是一種解脫,而只有解脫,才能讓你向前走,最終會看清很多事情。這是收穫的過程,事後看並不是多大的悲哀。

而設想如果對於一個人,一件事,一種期待,其實你明明知道根本沒有如你所願的可能性,而你卻無論如何不能放下,一生一世都是「心不死」的狀態,這該是多麼可怕的一座人生陷阱?執著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價值,但是這種價值的滋味是甘甜還是苦澀,卻要取決於執著的結果。如果執著最終能夠帶來我們爭取的成果,這種執著哪怕付出再大的代價,最終也是快樂。如果我們執著的,是我們永遠無法得到的,那樣的一生並非沒有意義,畢竟有追求本身就是一種意義,但是這樣的執著,就會是「最大的哀」。所謂「哀莫大於心不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有的時候,哀傷自有其魅力在。這,才是很多人一生寧願「心不死」的原因吧。●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