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台灣精神醫療開拓者葉英堃辭世 享嵩壽95歲

2019/01/02 06:00

葉英堃(右)參加「台灣正名運動」遊行。(葉治平/提供)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台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葉英堃教授(1924-2018),於12月28日下午過世,享嵩壽94歲。葉英堃除在醫界備受敬重,其長年關注台灣民主運動,到晚年仍為支持台灣正名奔走,令人十分敬佩。葉英堃之子葉治平表示,父親還有個願望是出版人人看得懂的「醫學人文叢書」,為醫病關係與醫學人文提供更實用的參考。

市療松德院區設有「英堃講堂」,圖為葉英堃夫婦。(葉治平/提供)

葉英堃住院時,長庚精神科寫來的卡片。(葉治平/提供)

台灣精神醫學界的典範

葉英堃生於日治時代,1949年於台灣大學醫學院畢業,1954至1956年赴美進修研究,1961年獲得日本北海道大學醫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也是戰後台大醫院精神科最優秀的「四大天王」之一,為台灣的精神醫療引進最新觀念及做法。

葉英堃於1969年從台大醫院借調到台北市立療養院擔任創院院長,歷時20年,成為亞洲地區的精神醫學重鎮。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黃伯超指出,葉英堃徹底改變了「台北市療」的硬體、人事、功能及水準,使它成為台灣規模最大,兼具醫療服務、教學、研究的現代化醫院,培育了許多精神科醫師,「這應是葉教授對台灣的最大貢獻。」此外,葉英堃秉持「精神醫療和社會復健不可分」的信念,促成許多衛生所與台北市療合作成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使醫院、衛生所與社區三者密切合作,開創新的精神醫療模式,在國際間被譽為「台北模式」的精神醫療。

支持民主、關心社會正義

除醫療貢獻之外,葉英堃與牽手70年的太太鶼鰈情深,育有4名子女、8位孫兒女和5位曾孫子女、家庭和睦,也可謂人生典範。

葉英堃生病後,長年旅居美國的子女親自返台隨侍病榻前,葉治平說,看到一批又一批醫院的老員工以及父親教過的學生輪流來探視,連幾所醫院的醫師也集體簽名寫卡片祝他健康,「發現原來在我心目中很嚴肅的父親,在他的專業領域,竟有這麼多人如此感念他,真正由心感謝並關心他,」葉治平既感激又感動地說,「父親做人可能真的很不錯!」

葉治平曾如此形容葉英堃:「一直以來,他在我們的心中,是個愛家的父親,敬業的醫生,認真的學者。除了愛看日本相撲,無時不刻都在讀書或寫論文;曾擁有一張高爾夫球證,卻從沒去打過球;台灣民主運動的遊行,則每役必與。」

葉英堃從年輕時期就十分關注台灣民主運動,葉治平說,其實從父親離開台大到台北市療,就可看出他想走出白色巨塔、真正走入台灣人生活與醫療需求的理念,實際上也是一種社會正義感,而這種身體力行支持台灣民主的精神,或許也因其岳父曾經是白色恐怖受難者有關。

盼出版人人易懂的醫學人文叢書

葉英堃構想中的「醫學人文叢書」,盼能提升有心民眾與健康照護相關學生的醫學人文素養。葉治平說,如果像發表論文般,就只有醫學領域的人看得懂,但葉英堃認為,醫病關係應該是要普羅大眾都能理解的,因此,決定將讀者設定在以社會大眾為主,著作方式不是醫學期刊式學術論文,而是用一般大眾所易讀易懂的寫作方式。簡單地說,就是把學術研究報告改寫成非醫學專業人員的一般讀者也能看得懂的讀物。

葉治平表示,父親的學生、曾撰寫《台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葉英堃傳記》的吳佳璇醫師,也參與這套叢書的規畫,初步討論,將出版醫學倫理、醫學心理、醫學社會、醫學法律、醫病溝通、醫學人類學等相關議題之中文原創作品。

葉英堃告別式將於1月19日上午在台北第一殯儀館景行廳舉行,之後,預定在台北市療英堃講堂另外舉辦追思會,時間另訂。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