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台灣人在世界角落〉讓孩子知道 世界沒忘記他們

2018/12/25 06:00

一個剛到庇護所的敘利亞小女孩,常常會這樣看著窗外。

文/世界微光 照片提供/李姿萱

這間庇護所融入社區的情況良好,附近居民還會問候庇護所家庭的近況。

「因為我有鳳眼,在中東小孩子的印象裡,就是很東方、很特別、很漂亮,所以幾個孩子會喜歡纏在身邊。」這是台灣女孩李姿萱來到希臘的難民庇護所後,最意外的事:「其中一個10歲小女孩達娜(Dana)英文能力比較好,會主動打招呼,帶我認識庇護所的空間,介紹其他人給我。」

孩子對於各種事物都擁有很大的學習熱忱。

達娜來自伊拉克,和媽媽薩瑪、哥哥3人住在這間德國組織成立的庇護所「馬賽克之家」(Mosaico House);爸爸在比利時拿到了難民身分,偶爾才有空來希臘探望家人。「大部分家庭不會知道哪個國家比較好、能賺比較多錢,對他們來說,安全的考慮大於經濟因素,確保下一代能好好穩定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志工幫孩子上基礎英語。

庇護所提供家庭與孩子一個安全舒服的空間。

〈不同的人生〉希臘難民的多元樣貌

當父母在上語言或技能課程,陪伴小孩就是志工最重要的工作。

2015年歐洲爆發難民潮,約120萬人向歐洲國家尋求庇護,其中,近37萬的未成年難民,25%沒有父母或成年人陪同。2016年,身為歐盟門戶的希臘,境內的難民人滿為患,一艘艘在地中海上翻覆的難民船也引起國際重視。同一年,歐盟和土耳其達成「歐土協議」,關閉巴爾幹沿途國家的邊境,遣返所有從土耳其進入希臘的非法移民,難民數量驟降。

庇護所外頭,和一排民宅並列。

然而,兩年來,仍有大批難民試圖來到希臘,幾座小島上的難民營人數遠超過負荷,上萬難民擠在髒亂惡臭的營區裡,每天排隊等著吃品質低下的食物、洗冷水澡,而「無國界醫生組織」(MSF)也揭露,各方面條件堪慮的環境,讓這些因戰爭逃難產生創傷的人們身心狀況更糟糕,難民營內出現多起試圖自殘或自殺的案例,包括本應不識愁滋味的兒童。

不同於離島上的難民營,在希臘本島上,大部分難民雖然可以找到較好的居住環境,例如慈善組織、庇護所,甚至租房子,但在等待申請難民身分或安置他國的過程裡,大多還得熬過漫長的等待;「馬賽克之家」裡收容的難民家庭,大多也處於這樣的階段。

就像這個繽紛的名字「馬賽克」一樣,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夢想,也來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國家,李姿萱說:「『難民』,不只來自世人較熟悉的敘利亞,還有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語言、文化、族群都可能不一樣。」這樣的特性,通常正是社會大眾對「難民」或「庇護所」龍蛇雜處的刻板印象來源,但反過來看,它卻也可能是一幅絢麗多彩的「馬賽克」作品。

〈關懷之手〉馬賽克之家 歡迎難民住進社區

「馬賽克之家」位於雅典拉里薩城(Larissa)拉里薩火車站附近的一個社區,庇護所就是一排民宅的其中一棟,外觀和一般大樓並無二致。「庇護所融入社區的程度很好,居民態度很友善。我們志工走在路上,居民還會來跟我們聊天,問難民家庭和孩子們的狀況。」

其實,協助難民融入社區的運動,在德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都推廣已久,兩三年前開始,還有幾部電影應運而生,例如瑞典的《明天別再來敲門》(A man called Ove)、德國的《歡迎來住我家》(Welcome to Germany),都以溫暖動人的故事鼓勵本地社區接納難民。荷蘭甚至有間房仲類的社會企業,為了推動本地居民與難民的交流,推出只要住戶每週花10小時幫助已獲公民資格的難民適應社區,陪他們熟悉環境、帶他們入住新房、介紹周邊設施等等,就能獲得每月100歐元的房租減免,相當於台幣3600元,對不少住民是很好的誘因。

對生活在歐洲國家的人民而言,「難民議題」其實與自身息息相關,無論電視上的新聞播報、為此爭執政策的政治人物、路上越來越多的陌生臉孔,凡此種種,都無法讓本地居民忽視這群訪客的存在。

〈帶來希望〉現身 就意義非凡

目前就讀東吳政治系大四的李姿萱,主修國際關係與人權,最初接觸難民議題,只是單純認為能做為研究主題,直到2017年,她在一場難民兒童畫展裡擔任導覽員,看見有人在自己解說畫作時掉下眼淚,才開始凝視這些議題背後的一個個「人」。今年夏天,她決定多跨一步,獨自前往希臘3週,擔任難民庇護所的教育培力志工,「短期志工最可能達到、效益最大的協助,就是陪伴小孩。」李姿萱回憶:「這個看似簡單的行為,其實幫了媽媽大忙,能讓她們無後顧之憂地參與庇護所的語言或技能課程。」

回台後,她與薩瑪仍保持聯絡,也因此得知,由於庇護所規定只能提供住處一年,現在這個家庭已經離開,在雅典重新找房子,「在電話那頭,應該是孩子平日上學的時間,但達娜卻跑來與我通話⋯⋯」她難過地說:「原來新住處離學校太遠,達娜和哥哥都沒去上課了。」身為媽媽的薩瑪,和她一樣無奈,卻只能接受這個多數難民都難逃的命運,繼續尋找下一條出路。

李姿萱說:「短期志工無法改變什麼,最多大概只有自己會因此改變。但是,對他們來說,我們的『現身』,象徵了世界上仍然有人記得他們,並且願意為他們來到遠方。」看似抽象的理由,對因著戰火常感到無望、被忽略、被遺忘的人們來說,卻有著意外的重要性。

日前,李姿萱獲選為2019年「聯合國第63屆婦女地位委員會非政府組織周邊論壇」(NGO CSW63 Forum)台灣青年代表之一,她期待透過國際交流分享台灣NGO經驗,也計畫下一步申請到土耳其交換,只因離開前,達娜問她一句「妳還會回來希臘嗎?」她回答:「我會盡一切所能回來看妳。」

即使相隔遙遠,我們也可以讓孩子知道,世界另一端,仍有人將他們放在心上。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