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兩性異言堂】〈婚姻幸福學〉猜心怨偶 不安全感作祟中

2018/07/15 06:00

(圖/喬安娜)

文/諮商心理師 張璇

許多人視溝通為畏途,除了因為怕麻煩、怕說錯話,回到家只想平平靜靜,也因溝通常充滿期待和要求,很容易衍生為衝突,造成另一方莫大的心理壓力。衝突本身並不可怕,但要讓不良的衝突轉變為較正向的互動,更增進彼此的默契和親密並不容易,伴侶雙方的人格特質、價值觀、社會經驗、性別等差異,都可能影響互動品質,彼此也常因為過於熟近或壓力大、太疲累,陷入爭對錯或互相攻擊。

猜測式溝通易生誤解 話不投機怨懟多

除了封閉性的單向溝通具有強大的破壞力外,在溝通過程中,若有太多猜測性的推論,也常造成重重阻礙,致使彼此的誤解更深、心理距離更遙遠。關係之花需要養分,建設性和開放性的溝通是重要肥料,以下三點建議,或許能幫助容易針鋒相對或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怨偶們改善親密溝通:

〈技巧1〉提升情緒辨識的能力和訊息敏感度

人們經常是以想像他人的表層想法及語言的表面意義,作為溝通反應的準則,有時無法了解在對方的話語背後,其實隱藏了另一層的寓意。如果更懂得察言觀色和接收對方的非語言所傳達的訊息,對於伴侶言行背後的真實意圖將更能正確判讀。

許多男性對於另一半的情緒反應常困惑不解,不懂對方到底在氣甚麼?為甚麼會因為自己的一句話,或是很小很小的一個失誤就發那麼大的脾氣?有時是因為無法越過對方的表層情緒,不懂話語背後的弦外之音,僅就字面或語意回應,很可能就會踩到地雷。

聆聽和表達有時很燒腦,但如果對於另一半的肢體語言有更深的認識、訊息敏感度有所提升,或許可以適時安撫對方情緒,降低破壞性爭吵發生的可能。

〈技巧2〉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 避免猜測式的推論

從前面的第一點可知,我們對他人的溝通意涵的解讀,會大大影響反應的方式。雖然避免情緒化的批評、不互相攻擊、不威脅、不冷嘲熱諷和及時的深呼吸(保持冷靜)可減少激烈衝突的發生,但若一方的性格較悲觀或敏感,很可能會出現另一種麻煩的情況,那就是經常不小心誤判了另一半言語行為背後的動機,而導致過度防衛,使彼此因誤解而產生許多挫折感。

容易對事情或對方的言行有過多的推測、太快作出負面定論,往往是受到低自尊的影響。比如視對方因為害怕衝突而暫時沉默不語為冷暴力,或是因為伴侶偶爾想一個人去做些甚麼,而認定自己在對方心中一點都不重要。

若內心經常充滿不安或自我懷疑,便可能因為對方的言語、態度不如自己的預期,而產生大量負面解讀,內心上演各種奇奇怪怪的悲情小劇場。如果是心魔阻礙了彼此的靠近和不斷磨損關係,便需要好好面對自己缺乏安全感的問題。

〈技巧3〉 藉由一致性溝通,改善互動品質

也許大家聽過家族治療中,薩提爾女士所提出的溝通應對姿態,該理論說明在充滿壓力的情況下,人們為了維持關係或保護自己,可能以「討好」、「指責」、「超理智」或「打岔」這四種求生存的姿態來應對。討好型應對姿態者,比較會委曲求全和不擅拒絕,常以重要他人的需求為重而忽略自己的感受;指責型的明顯特徵,是認為問題都在別人身上、眼前的許多問題都是別人的錯,常為了自我保護而推卸責任;超理智型則是經常顯得過於理性、強調邏輯,喜歡給建議、講大道理,會避開有關個人或情緒上的話題;打岔型,是超理智的反面,面對壓力時常嘻嘻哈哈,企圖在討論問題時分散他人的注意力,習慣把帶有任何程度壓力的話題轉移注意的方向,逃避表露真實的感受。

以上四種溝通姿態對關係的傷害是與日俱增的,真心想改善溝通和修復關係,雙方都需要好好學習第五種應對姿態——一致性的溝通。

一致性的溝通應對姿態,既看重自己,也重視他人的自我價值和想法、感受,且會根據情境作彈性應變。當一個人決定一致地回應時,並不是出於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想控制他人或情勢,或是為了保護自己或忽略別人,而是在兼顧情境、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的種種考量下,綜合作出最優的選擇,不因為壓力或無法符合各自的期待,而一味討好退讓、極力指責攻擊,或以轉移話題或疏離、切割來逃避問題。在生活中持續練習一致性溝通,自我價值感和溝通品質都會有所不同。

低自尊者缺乏安全感 練習統整真我與假我

溝通不良、爭執無法有建設性、彼此的相處充滿火藥味,常是因為一方或雙方的低自尊議題在作怪。低自尊者不僅容易有許多猜測性推論,也容易在親密關係中失去平衡與界限,將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攬在身上,或是因為太過焦慮和缺乏安全感而想掌握一切、太在意誰對誰錯。學習一致性溝通,不只是練習表裡如一、內在狀態和外顯言行更真誠一致,也是在加強自我統整和自我覺察的能力。

更認識自己的「社會我(假我)」和「真實我」的差別、試著統整它們,並且對於自己的時而會負面解讀或過度防衛有更深入的覺察,有助於促發雙方發展出新的互動舞步。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