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親子會客室〉被霸凌者 不能甘於被害

2018/02/06 06:00

文/張于庭

那天從托兒所接回不到3歲的女兒,從老師那裡聽說了她今天在跟同學爭搶玩具時咬傷了別人,心裡一陣驚慌連忙想找同學及其家長道歉,也不禁多斥責了女兒幾句。

外子在旁卻說:「競爭是天生的本能,禮讓是後天的教養。適度管教即可,不要讓孩子忘了這世上還有鬥爭!」

短短的幾句話,卻給我帶來極大的衝擊。個人研讀社會學相關理論,也在教育機構工作,時不時會看到或聽到一些霸凌、被孤立的案例,卻未曾思及「習得無助」跟「被霸凌者」的聯結。

1970年代馬丁‧賽里格曼提出了「習得無助理論」,他透過動物實驗證實,人在心理上認知自己無法改變某些事情時,會產生消極的行為,進一步地產生慢性及持續的憂鬱。

當把這個理論放進校園內的被霸凌者時,不難發現原來因為一個歧異點產生強欺弱、大欺小或多欺少時,很容易使弱勢方在外顯行為上,進入只能「消極抵抗」的模式,更糟的是內在心態上也「甘於被害」,讓家長無法察覺、校方無法介入,等到累積成傷時已難以改善。

被霸凌者應該從小處做出改變,重新架構自己信心,建立自己的社會鏈及支持網路,勇於抵抗霸凌者。最重要的是,別忘了自己可以不被欺負!

透過女兒的事件,我也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及自我實現的方向。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