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星期專論》美國人為台灣擔憂

2007/11/11 06:00

民進黨主導的台灣入聯活動正如火如荼在進行。恰在此時,「前衛」出版了美國知名的台海問題專家賀森松(Bruce Herschensohn)的專著譯本《台灣:恫嚇下的民主進展》(王泰澤、張喜久譯)。 該書至少提出了五點值得重視的背景資訊和分析:

第一,當年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之際,不僅沙烏地阿拉伯提出「讓台灣人民自決」的方案,曾給尼克森總統寫過文稿的賀森松在其專著中再次證實,在尼克森訪北京前四個多月,當時美駐聯合國大使、後來當了總統的老布希提出:把安理會席位讓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保留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但最後所有方案都被蔣介石拒絕。

應向台灣人道歉

流行的解釋是,蔣堅持「漢賊不兩立」。但事實是,蔣這樣做,更主要是為保住其在台灣獨裁的權力。因北京入聯後蔣再同意「中華民國」留在聯合國,就等於承認「中華民國在台灣」,而不是代表全中國,這樣蔣的專制權力的法統來源、從中國帶來的「萬年國代」就得改選。而「改選」顯然不利蔣的專權。尤其在此七年前,彭明敏等已發表「台灣自救宣言」,雷震後來也提出改國號為「中華台灣民主國」,都對蔣的虛假「大中國」提出挑戰。因此蔣是為了自己專權的一己之私,才葬送了台灣留在聯合國的機會。自視蔣的傳人馬英九等,就這個重大問題,至少應給台灣人民道個歉,而不是在集會上找人扮演老蔣,繼續美化獨裁者。

美國留下「伏筆」

第二,對當年中美《上海公報》的關鍵一句「美國知悉兩岸的中國人都主張只有一個中國……」,賀森松說,尼克森後來明確指出,美國當時所以用「知悉」(原文acknowledge也可譯為了解、知道),就是因為它不是我們的政策,而只是對現實的認知。尼克森還強調,所以用「兩岸的中國人」,就是「不包括當地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否則我們的用字就會是『人民』,而不是『中國人』。」

今天,台灣民眾已近七成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認為是「中國人」的已降至個位數,那麼中美公報的「兩岸中國人」對台灣已無實質意義。美國知名的兩岸問題專家、邁阿密大學政治系教授金德芳(June Dreyer)也指出,當年聰明的季辛吉特意用「中國人」而不用「人民」,就是給台灣人留下選擇的「伏筆」。

「出賣孩子的自由」

第三,賀森松首次披露,對卡特總統宣布美中建交的公報內容,當時尼克森非常不滿,但為維持「卸任總統不公開批評現任總統」的美國傳統,而未公開批評(今天美國兩黨仍尊重這個傳統,不久前卡特公開批評布希總統,遭各界批評,最後卡特向布希總統「道歉」。這點很值得台灣政治領袖學習)。尼克森私下給卡特寫了封信,批評其一味取悅北京的政策。隨後盛怒的美國議員們通過了《台灣關係法》,以示對台灣的支持。曾加入雷根總統團隊的賀森松說,雷根對台「六項保證」的關鍵是最後一條:美國不會正式承認中國對台灣擁有統治權。這和不久前布希政府致函聯合國,強調美國不同意「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這種說法,是一脈相承的。

第四,賀森松非常關注台海局勢,已出版的九本專著,四本是寫台灣和香港。他在書中對台商一窩蜂跑到中國做生意相當擔憂。他引述二戰前美國作家米勒的警世之著《你不可和希特勒做生意》中的話說,「我們必須永遠記住:和極權國家做生意,絕對沒有純經濟關係這回事。」賀森松警告台商說,「為快速贏利,這些商人甘冒台灣下一代失去自由的危險。雖然他們不這麼想,但他們面對的危險其實是:他們正在出賣自己孩子的自由。」

拒絕「香港第二」

第五,在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後不久,賀森松和馬英九有過一場時間不短、近乎辯論的訪談。訪談後賀森松更加強烈地感覺到,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政策「明顯的相似」,「國民黨在台灣早已成為中國重要政策的代理人。」在連戰訪北京提出「聯共制台獨」後,馬英九表示,「我將盡我最大努力,繼續推動連戰的政策。」賀森松的結論是:馬英九○八年如當上總統,就會給台灣排上實施「一國兩制」的時間表;而國民黨得到的回報,將是北京賜予權力的承諾。

賀森松描述的是一個令人恐懼的「香港第二」的前景。台灣人民想逃脫「一國兩制」命運的唯一選擇,就是讓本土政權繼續執政;這更是台灣能夠加入聯合國的前提。

(作者曹長青,中國旅美作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政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