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專論》印太戰略強碰一帶一路
美國總統川普(中)提出的「印太戰略」,是針對習近平(右)的一帶一路?!(資料照,路透)
◎王景弘
美國總統川普的亞洲行,提出「印太戰略」,要與日本、印度、澳洲等民主國家共同衛護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自由與穩定,中國的外圍宣傳不是把它譏為「亞洲再平衡」的翻版,就是說它是針對習近平的一帶一路。
把亞太加上印度洋,成為跨越兩洋的民主國家安全合作,有強碰一帶一路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理由;那也不是川普信口胡言,而是基於國安體系對中國定位的改變而定的策略。
中國是美國戰略競爭者
前華盛頓郵報駐北京特派員潘文(John Pomfret),在川普訪問前寫給習近平的公開信,透露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最近做的結論,認定中國是美國的「戰略競爭者」,並稱這是川普轉向強調與日本關係的原因。
美國態度調整的風向,還有國家安全顧問麥馬斯特婉拒先去北京替川普鋪路,而國務卿提勒森和國防部長馬提斯一再宣示「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是美國的新戰略架構」。
美國重新定位中國,是針對中國國際行為的反應。中國外交已經從鄧小平開始的韜光養晦,走到尋求霸權,而美國寄望中國融入國際體系後,會和平演變到民主與開放的假定,已證明是錯誤與失敗。
中國沒有民主化,反而更壓制,經濟則以國家掌控的企業,用欺騙、不公平、不誠實的手法,仿冒及強奪外資技術,賺取大量外匯,用於建軍,企圖打破戰後國際秩序,尋求霸權。
習一帶一路 尋求外交霸權
亞太地區戰後國際秩序,最重要的有二:美日安保條約,日本不重新武裝,由美國保障日本安全,及舊金山和約,日本放棄台澎及南海諸島主權,法律地位未做處理。美國主張依國際法維持穩定局面及尋求和平解決。
但中國的建軍目的與宣傳,都在強調建構反介入與拒阻能力,明顯是針對美國,要逼美國放棄維持西太平洋地區安全與穩定的承諾;它更把南海所佔島嶼軍事化,企圖把它當中國內海,挑戰開放與航行自由。
國務卿提勒森指中國的作為損害依法律基礎建構的穩定,其實就是指中國在尋求地區霸權,公然違反美、中「上海公報」的反霸條款,而這個條款是毛澤東與周恩來堅持列入。
中國在南海搞軍事化,干擾航行自由,加上它海線的所謂「一路」,凸顯印太戰略結合兩洋四個民主、海權/陸權國家,從海上約制和圍堵中國霸權意圖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的一帶一路,東拼西湊,被指不透明、不確定與高風險,其實是搞中國主導的「開發銀行」,對高風險地區的鐵路、公路、水壩、發電廠、港口等基礎建設提供融資,藉此輸出過剩產品與設備,並由國企包攬工程,增加中國影響力。
美日印澳 牽制中國海線「一路」
「一帶」陸路經過中亞、中東極度不穩定地區,挫敗風險極高,美國並不在乎;印太戰略重點在牽制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非洲以至威尼斯的海線「一路」。中國想在這一路投資興建港口、碼頭當備用轉運基地,防麻六甲海峽被封鎖。
中國在本質上還是陸權國家,深水海軍還在起步,要在兩洋突破四個海權/陸權國家的牽制,明顯處於劣勢。川普結合印太國家,擴大包抄中國勢力的擴張,並堅持「公平互惠貿易,不容任何國家以欺騙方式獲利」,雙管齊下,正是針對中國的軟肋,挑戰中國崛起的假象。
狂吹中國「崛起」,取代美國之勢不可當的論調,主要出自中國狂熱民族主義媒體,和台灣的國民黨與統派媒體。如果中國前景如此美好,香港富豪李嘉誠何必落跑,鴻海郭台銘何必加緊投資美國,中國有錢有勢者何必忙於移民和向外轉投資,陳由豪何必設法要出走菲律賓?
真正摸清中國行情的人,對中國「崛起」的可持續性都打一個大問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承認,在今後一個時期,中國金融還處於一個「風險易發高發期。」
與王岐山交好的美國前財政部長柏遜(Henry Paulson)坦言,習近平面臨的經濟風險包括過度依賴舉債以融資成長;國企失敗;整個工業生產能量過度;如不開放市場,可能被美國及其他國家排斥。
靠不公平貿易及舉債建立的脆弱經濟,要面對美國公平互惠貿易的要求,並在兩洋應付美、日、印、澳的挑戰,其結果可能像蘇聯不堪太空軍備競賽而陷入崩盤的危機。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星期專論 王景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