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政治犯林昭明殯葬彌撒 促轉會楊翠出席慰問家屬
原住民政治受難者林昭明(Watan Tanga)1月23日逝世,享年89歲,殯葬彌撒今天在桃園市復興區三民天主教堂舉行。圖為林昭明(中)生前出席國家人權館所舉辦《鏡頭下的白色人生》紀錄片發表會。(促轉會提供)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原住民政治受難者林昭明(Watan Tanga)今年1月23日逝世,享年89歲,殯葬彌撒今天在桃園市復興區三民天主教堂舉行,行政院促轉會代理主委楊翠、促轉會委員高天惠出席喪禮,向家屬表達哀悼與慰問。
促轉會說,林昭明是原住民白色恐怖政治案「湯守仁案」林瑞昌(Losin Watan)的姪子,他就讀建國中學時,曾寄居於林瑞昌寓所,他們是台灣原住民運動先驅,為了爭取原住民的政治地位及權益,遭到國民黨政府迫害。
促轉會指出,林昭明與台北師範同學趙巨德、高建勝等人,本於原住民知識青年對民族自覺、自治的精神,研究原住民文化、發展山地經濟,計畫以實現原住民族自治為目標,組織「台灣蓬萊民族自救鬥爭青年同盟」。
在白色恐怖年代,林昭明遭控「預備於匪幫攻台時為內應」,被判處15年有期徒刑,褫奪公權10年,全部財產除酌留其家屬必須生活費之外,均遭沒收。
直至去年10月5日,促轉會公布第一波刑事有罪判決撤銷名單,林昭明所背負有罪罪名才獲得平反。
促轉會委員高天惠說,同一世代的泰雅族菁英,尤其是台中師範、台北師範的原住民師範生,因為與林昭明、蓬萊案其他案件當事人互為親友關係,而遭受牽連,成為當局嚴密監控對象,紛紛因案入獄。
楊翠指出,原住民族人之間緊密的親族關係和人際網絡,容易因為一人受難,致使整個親族遭受牽連,促轉會在不同政治案件的原住民當事人中,發現互相具有緊密的親屬網絡。
以湯守仁案為起點,多件桃園、新竹地區的原住民族政治案件,都有林昭明的親友被牽涉其中,這是原住民案件與一般白色恐怖案件不同之處。
促轉會指出,將持續為威權統治時期的政治受難者平反,並持續收集原住民的政治受難案件,讓社會大眾對戒嚴時期的原住民族情境有更全貌認識。
原住民政治受難者林昭明(Watan Tanga)1月23日逝世,享年89歲,殯葬彌撒今天在桃園市復興區三民天主教堂舉行,行政院促轉會代理主委楊翠出席殯葬彌撒,向家屬表達哀悼與慰問。(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