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牯嶺街少年不斷殺人事件

◎ 李淑君

近日,筆者服務的學校發生情殺事件,面對此事,學校針對造成社會衝擊聲明道歉;然而,這兩天校園表面平靜,一切課堂、社團一如往常繼續運作,但究竟全校師生如何共同面對此事,是無法避而不談。身為教學工作者的自己,倘若就此避而不談,不僅是粉飾太平、更是袖手旁觀,也忝為教育界一員。

校園。(資料照,記者謝介裕攝)

新聞紛紛以「人生勝利組,過不了情關雙亡」、「校方出面道歉」、「富二代焚屍情殺」斗大標語報導此事,更引用「IQ好不代表EQ好」來解讀醫學生情殺事件。這些評論將事件歸諸於「人生勝利組」的「個人EQ高低」、情緒控管等個人化的思考。然而,可以追問的是,社會整體走向各種量化追求、專業與就業導向的教育、社會體制下,究竟提供什麼情感資源給情感卡關者?是否有的只是一個情感資源匱乏的社會體制?或者情感資源只能變相地在主流浪漫愛的價值中尋求一些些解答?因此,大多數人只能自求多福、自立自強、自力救濟。

楊德昌在一九九一年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陳述了一名來自公務員家庭、品學兼優的小四,在各種衝擊與壓抑下,情感找不到出口時誤殺了女友的故事。情殺與自殺事件往往不僅是個人EQ高低的問題,也與「人生勝利組」與否無關,而與情感碰壁、毫無出路的困頓感有關;情感成熟度與科系、年齡、職業、社會階級無關,而與一個人如何與自我相處有關。然而,在情感思維、情感教育、情感資源匱乏的社會與教育體制中,情感困頓者崎嶇前行時,可能求助無門或可能先前沒有累積夠多的情感能量,在關鍵時刻無法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每次台灣教育界一發生情殺或自殺事件,教育體制唯一的資源只剩下輔導,但情感教育原本應該是整體環境能提供豐沛感情能量、情感資源與愛人能力的環境。

(作者為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