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會講母語蓋高尚

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曾向立法院承諾,把本土語言列為國民中學必修課程,但十二年國教總綱最近並未列入。馬英九政府跳票惹人怨,已經不是新聞,其同黨立委潘維剛前天再加碼,指稱規定孩子學本土母語,「會傷害民族感情」,甚至舉中國「秦朝統一語言、度量衡才增加國力」為例,引發爭議。

潘維剛的話令人難以苟同。「傷害民族感情」與最近香港「佔中」行動出現的「外國勢力介入」官方言詞,都是中國民族主義者拿來抗拒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與世界潮流的用語;潘維剛所屬的政黨近年與中國共產黨麻吉往來,心態與政治用語乃逐漸接近,「近墨者黑」,指的就是這種耳濡目染的後果。其次,她以「統一語言」為秦代中國國力塗脂抹粉,但秦始皇也焚書坑儒,不知是否也像今日中國箝制言論自由、關押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一樣,也可說成國力崛起的主因。況且,秦代以暴政統治,短期之內即告崩解,實不足為訓。

潘維剛最令人反感的,還在於她對母語教育的無知、偏見與敵視。語言是保存並發展人類有形、無形文化遺產最有力的工具。特別是母語,對個人來說,如果母語掌握欠佳,學習別的語言也會有困難。對族群而言,有如三十位大學教授昨天投書本報所強調,母語是「族群的印記與血脈」;母語消失,族群或滅亡、或形同失去靈魂與文化的變形動物。台灣是多種族群的移民社會,維持母語尤其重要;聯合國因此在鼓勵各國推倡母語時宣示,「所有推進母語傳布的行動,不僅有助語言多元與多語言教育,也有利全球人們對語言和文化傳統的充分覺醒,從而在瞭解、寬容和對話的基礎之上,增進人類團結。」

正因如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一九九九年採納了「多語教育」(Multilingual Education),亦即在教育中使用至少三種語言︰母語、官方或共同語言、國際語言。台灣在獨尊「國語」、打壓母語、輕忽外語的偏差語言政策之下,不但英、日語等外語程度江河日下,母語明顯式微或竟滅絕,連一般中文水準也今不如昔。有如國人透過現場轉播所見,最近在香港的「雨傘革命」,從特首、市民到青年學生,講廣東話可以不夾雜普通話,對外國記者講英語也流暢無礙。香港有此多語表現,要歸功於採納兩文三語(中文、英文,廣東話、普通話、英語)政策。台灣人與其臨淵羨魚,不如積極改革語言政策;把母語列為國中必修課程,只是實施UNESCO決議的回歸正軌而已,卻在馬政府食言之後,再遭潘維剛這種人阻撓,令人憤慨。

事實上,潘維剛的國民黨,正是造成今天語言政策偏差的罪魁禍首。戰後移自中國的外來政權,強以行政、教育和媒體手段,污衊、打壓、霸凌各族群語言,獨尊「國語」。講母語遭體罰、罰錢、被迫懺悔等不堪往事,布袋戲說起「國語」,是許多中老年人共同的夢魘。同時,語言也是理解外在世界的途徑,狹隘的語言政策框限了國人對國際大局的視野,以致多少年來,台灣人對自己家園歷史、文化的隔閡無知,對外在變局反應遲鈍,卻獨沽「中國化」一味,造成「本土化」、「國際化」都明顯不足的現況。尤有甚者,這一偏差到今天仍繼續扭曲且障蔽台灣,今年的金鐘獎沒有台語、客語廣播得獎,猶如台灣歌謠在金曲獎、台語電影在金馬獎遭邊緣化,就是顯例;與潘維剛之流在立法院的言行一樣,這些都凸顯了台灣至今在語言文化領域仍未落實轉型正義。

必須強調,多學會一種語言就增加個人一項資產,除了通曉母語以充實人文根基,提升個人競爭力,會講母語蓋高尚,處全球化與網際網路的今日,要跟上時代腳步,特別是年輕世代,多語言能力是必要技能;在中文資訊數量品質都相對落後的情況,通曉英語等文明先進國家至少一種外文更有需要。台灣必須變革,從本土語言到文化教育政策,封閉落伍偏差的現狀都不容持續下去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