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會企業取代庇護工場?

◎ 周怡君

九月二十九日台北市政府勞動局無預警的在市政府網頁上公告,自即日起停止受理申請庇護工場立案設立許可。原因是北市勞動局認為,目前該市設立四十二家庇護工場,仍有十餘名庇護性就業者職缺,因此該市庇護性就業者職缺需求趨平,所以停止受理申請庇護工場立案設立許可。筆者多年來投入台灣庇護工場的研究,對北市政府勞動局該項停止受理申請庇護工場立案的政策,有幾點想對社會大眾說明。

一、庇護工場有「缺額」並不等於「需求趨平」。世界各國的庇護工場的設立目的皆是為了服務中重度以上的身心障礙者,因為他們無法進入一般性競爭就業市場,所以需要一個特殊職場來提供這些障礙者職能強化及就業的服務。台灣庇護工場自二○○七年「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後,被規劃為僅提供身心障礙者作庇護就業,身心障礙者需要經過「職業輔導評量」(下稱職評)評估適合庇護就業,才算取得進入庇護工場的資格。身心障礙者通過職評,還不代表他們可以進入庇護工場,必須要庇護工場願意收才行。但因為現行庇護工場僅具有就業功能,雖有政府補助,仍須自負盈虧,往往無可避免的會挑選高功能的個案。職評為適合庇護性就業的個案,但庇護工場卻不收,這已經是各縣市身心障礙者職評與職重屢見不鮮的情況,也是造成庇護工場往往有缺額,但是工場外的障礙者卻沒有庇護就業機會的原因。因此,庇護工場有缺額,絕對不代表台北市政府所說的「需求趨平」,反而是因為現在庇護就業的「門檻高」。

二、拉抬社會企業與停止受理成立庇護工場是否有關?庇護工場並非一般職場,為了提供中重度身心障礙者長期就業支持,需要許多人力與物力,政府必然投入較多資源,這是舉世皆然的邏輯。相對於其「史無前例」的停止受理申請庇護工場的政策,北市政府勞動局卻積極推動「社會企業」。該局今年二月公告「台北市政府社會企業發展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助辦法」,還在網頁上自稱「全國首推」,看來是相當沾沾自喜;不但如此,還強調這個全國首推的社會企業立法之理念是:對社會企業是協助不是贊助,是輔助不是補助,是輔導不是指導。不知道這樣的強調,究竟是想和什麼樣的政策作區隔?之前,北市勞動局在推動「以社會企業專案服務經營管理之身障大樓」時,也都出現了「全國首創」的字眼。北市勞動局今年十一月也將舉辦社會企業的國際研討會。這種政府勞動部門瘋社會企業的氛圍,的確不是一般政府勞動部門的常態。相對於社會企業的備受北市府寵愛,庇護工場卻因一個與事實和邏輯完全不合的「需求趨平」原因,停止受理申請,這當中是否存在因果關係,有待社會公評。

三、任意停止法定服務屬於違法違憲。目前庇護工場制度的確有許多待改革之處,但仍是「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的法定就業服務之一。台北市政府任意公告停止受理申請庇護工場立案、罔顧中重度身心障礙者的職業重建權益,絕對是行政違法,也違反憲法保障的人民工作權。雖然北市勞動局在停止受理申請庇護工場立案設立許可的公告中,又加上「本處認有政策性或迫切性之需要時,得專案公告受理」等字眼,但是庇護工場既是法定服務,根本連停一天都不行。筆者建議監察院應該介入調查該公告產生始末、以及其對身心障礙者庇護就業權益的影響。

(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