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嚴懲不法餿水油業者

又發生食品安全事件了,這次是餿水油。強冠企業涉嫌向地下工廠買進餿水油及皮革廢油,甚至從香港進口工業用豬油,蒙混製成「全統香豬油」,也代工生產其他品牌香豬油,賣給大小食品廠商,黑心餿水油產製據報導已達十三年,行銷海內外。由於豬油是食品基本原料,從大廠商知名品牌到小吃攤,已知兩百多項相關食品遭污染,國人因此陷入食的恐慌,外食族尤其不知吃什麼才安全。

這一事件令國人痛心,是因民以食為天,台灣卻接連發生食安事件,讓人不知如何安全地解決日常的民生問題。更令社會憤怒的是,涉案者不乏GMP、ISO認證大廠,卻屢屢使出「我也是受害者」把戲,既凸顯相關認證制度形同虛設,也反映業者毫無商業倫理的唯利是圖惡質。尤其餿水油事件,事經「紐約時報」等美日國際新聞媒體報導,對台灣食品及國際形象,造成極大傷害;有如來自日本網友的新聞回應︰台灣餿水油,中國地溝油,台灣和中國越來越難分辨了。

食安問題成為國際醜聞,因為餿水油並非單一事件。一九八五年,台北市有業者長期把養豬餿水交給化工廠提煉成食用油,轉賣給夜市攤商與小吃店。如今含致癌物的餿水油捲土重來,顯示我們的商業倫理和食品安全管理,三十年來不但沒有進步,反而讓不肖業者長期危害社會。

事實上,餿水油只是近年層出不窮食安事件的一項。有如國人所見,去年有食用油造假混充事件,大統長基食品等廠商以低價棉籽油混充高價油,還添加銅葉綠素調色,為賺錢不惜欺騙社會、傷害消費者。同樣是去年的事,廠商以毒澱粉、毒醬油危害社會,產品株連甚廣。更駭人聽聞的是,大前年塑化劑污染食品事件,有毒起雲劑出現在五十多種食物香料中,果汁、飲料乏人問津。其他食品爭議事件,如胖達人號稱「天然」卻摻入人工香精、山水米以劣質米冒充優質米、鼎王麻辣鍋以雞湯塊混充,乃至於豆芽以工業漂白劑美化、牛羊豬肉注射保水劑增重、死豬肉製貢丸,加上殘留農藥、抗生素、防腐劑…,食安問題重重,直讓許多人不知如何下箸。

儘管食安事件頻傳,主政者顯然無力因應。去年假劣油事件鬧得最烈時,行政院與衛福部舉辦「全國食品安全會議」,馬英九總統到場宣稱「要讓食安問題從這個社會消失」。如今餿水油案發,為掩飾跳票與無能,改由馬英九主席批評地方政府查廠不夠徹底,稱讚行政院「快速反應」。更讓人民氣憤的是,衛福部以「綠燈」、「檢測合格」、「對人體無立即傷害」為餿水油事件定性,有如此顢頇官僚,食安事件自然一演再演;反而遭到馬英九責難的屏東縣副縣長鍾佳濱說得還比較像話︰食安危機問題已是國家級危機,需要中央與地方、行政與司法聯手,共謀因應對策。

如今食安問題又鬧得社會不安,丟臉到國外,必須亡羊補牢,至少有三件事應列為要務。首先是確實善後。近年食安事件一經發生,社會強烈反應,但等風頭一過,官員、業者玩生,民眾淡忘,問題掃到地毯下,無人聞問,直到下次食安事件再起,另一個循環又開始,基本面從未解決。官僚即令敷衍積習難改,社會不應輕易善了。

其次,現有管理制度與實務確有不足。官方檢驗不論標準、項目、樣本數,只能防君子,對於蓄意規避查驗的業者,難以確實掌握,已有學者指食藥署檢測無用。除了充實行政人力,加強政府縱向與橫向聯繫合作,才是正辦。最基本的,要讓危害食品安全者付出應有代價、受到應有懲罰。去年黑心油事件中,主其事者不論民刑官司代價都不夠嚴厲,不啻鼓勵效尤。

食品業界尤應自律自清。尤其大廠和知名品牌,只顧賺錢,不提供安全產品的經營絕難持久,檢測實驗室不僅大廠不能或缺,業界也應有共同實驗室與制度,認證制度不能維持馬虎的現狀,食安問題才能改善。必須強調,每次食安事件發生,不僅考驗業者,也是業界之恥,現狀必須改革。就此而言,有公民團體發起拒買抵制,不失為改善現狀的嘗試行動。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