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槍聲如雨,我們還會持續存在

魯蛇之春封面魯蛇之春封面

◎ 范雲

這本《學運青年戰鬥手冊》的寫作是在太陽花運動之前。這個時程,也說明了今年春天,震撼臺灣社會的太陽花運動的發生,並不是個偶然。

認識這本書的部分作者,是在野草莓學運,當時的我,剛到臺大教書不久。那場運動中,很多人是第一次參與街頭學運,第一次面對鎮暴警察,第一次在街頭持久抗爭。那場運動並未成功--如果成功的定義是得到政府的回應。然而,一場不被世俗認定為成功的運動,就在那些看似不很聰明的堅持、挫敗與來回的情感磨練中,似乎有些東西,就這樣留了下來。

之後好幾年的時間,我在不同的運動場景中看到這些人。從堅持不懈的樂生運動,到大埔農運、士林王家、紹興及華光社區、反媒體壟斷、苑裡反風車、工運抗爭與校園工會,當然,還有我所熟悉的性別運動。每一次運動的相關報導或臉書訊息中,我總會看到幾張熟悉的臉孔,當然,更多的是我未有機緣認識的青年運動者們。

這本書很務實地提供關於運動的基本操作元素與標準作業流程。它很有誠意與耐心地告訴運動新鮮人,可以如何行動、如何宣傳、如何組織。小到記者會或行動網宣,大到街頭抗爭的糾察甚至運動解散點,作者們古道熱腸地提供他們來自個人經驗以及社運研究的心得。我特別欣賞的是,除了這些運動技術外,這本手冊不僅看到外顯的抗爭形式,也看到了抗爭背後組織的重要性。缺乏組織支撐的社會運動,往往只能在社會氛圍與主流媒體中順勢作為;只有那些有組織作為後盾的運動,才能夠在不利的大環境中繼續深耕議題,帶動更多的運動者,讓議題不熄火,緩步逆勢成長。

我也很高興這本運動手冊,看見了運動中的性別,以及運動中會有的傷害。運動是公共事務,也是一種政治。政治生活原本就無法脫離人們對性別分工的刻板想像,以及人們對公共事務參與者的性別氣質期待。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公開說話時,他們被聆聽的方式並不相同。運動者若能有性別政治的反思,我相信,他或她也較能妥善地處理族群、階級等其他弱勢議題。

長久以來,照顧與處理運動中的傷害,是一個被多數運動者忽略的情感工作。一個參與者的受傷經驗若沒有被組織好好處理,那就會流失參與者,或是種下新的怨憤與難解紛爭。我很高興這本手冊看到了這個議題,提出一些初步的處理方式。這本書也提醒了組織者,傳承的重要性。我記得當我在做博士論文訪談時,一位運動者告訴我:「傳承是,你不做,就沒有了的。」這句話給我相當大的震撼,也讓我反省自己對於過去的學運經驗是不是做得太少,只為了不想介入或干預後人的自主性。當然,傳承如何做,以及如何做得好,也是一門大學問。但當我們看到議題而願意誠懇地思考時,我相信就會有比較好的結果。

運動的道德性,勝於技藝

社會運動對抗的經常是有權有勢的既得利益,除了訴求必須動之以情理外,運動的道德性也相當重要。這也是為什麼,當企業或政治人物等有權力的人不誠實時,大家往往較為寬容,相比之下,較缺乏權勢的運動者或運動組織出現金錢或道德疏失時,往往就會失去其社會支持與正當性。也因為如此,運動者所反抗的對象,總會處心積慮地打擊其道德性,將運動組織與運動者從原本較高的道德位階拉到「和我們也沒有什麼兩樣,都是為名為權為利」的水平。一旦大家都接受了世界上每個人都不過是為了一己私利而非公益時,就可以繼續合理化自己的道德冷漠與不行動,整個社會也會缺乏集體的心志,為一個更好的社會理想奮鬥。

所以,我的提醒是,在運動的技藝之外,我們必須小心地維護運動的道德性,當然,這不是鄉愿,而是維護我們自己也信守的道德,這包括正直、誠實,以及努力不要讓人性中很難避免的運動者與組織私利逾越了公益的位階。

人為何會成為運動者?

這本書已經預設了運動者的出現。因為,只有當一個人想參與運動,或想成為一個運動者時,他或她才會起心動念,來讀這樣的一本運動手冊吧。即使如此,我希望讀者在閱讀後,也能思考的另一個根本問題是,為什麼一個人會想成為運動者?為什麼一個人會想「搞運動」?

我們參與運動的動機,是出於對理念的認同、對歷史的感動,還是想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者?這些理念與心志,是如何被激發與形塑的?這是一個關於社會運動的重要問題,但,可惜的是,既有的歷史紀錄或學術研究卻很少告訴我們答案。也許,只有探索每個人的生命傳記,從與運動相會的那個時刻開始理解,我們才能明瞭。婦女運動曾經有一個很好的習慣,經常會詢問每一個參與者,妳是何時成為一名女性主義者?或者,妳為何會來參與婦女運動?這樣的問題,是對一個生命掙扎的靈光片刻的關照,有時,也能開啟一段生命對話。讓我們持續對這個問題抱持好奇心,既誠實地質問自己,也探索運動中並肩努力的同志。只有當運動不斷地與我們的生命進程持續對話時,我們的運動以及我們自己,也才會更為豐富厚實。

我們還會持續存在

閱讀這本戰鬥手冊時,我想起了太陽花運動中,攻占行政院的那一晚,坐在我身旁的一位年輕人,他是個在理工科實驗室裡工作的研究生。在等待被驅散的過程中,每個時分都感覺漫長緊張,我和他聊起了他的運動經驗。他說,過去只有參加過一向較為和平的反核遊行。「那你為什麼今晚敢來這裡?」

「不然,繼續坐在那裡,會有用嗎?」

人們是在街頭快速被激進化的,運動有運動的理性,它不一定是一時亢奮的激情。這樣的運動理性一旦在心裡決定後,就算世界包圍了我們,槍聲如雨,我們也不打算逃走,如同廖偉棠的詩句。也許,當晚在場的很多群眾,就是以這樣的一種從容就義的心情,一分一秒地安靜等盼黎明或驅散的到來。

後來,我們在混亂中失去了聯繫。我其實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後來是否有受任何傷,如今是否安好,面對未來是否還帶著希望繼續前行?如果可能,我希望像他一樣,在抗爭現場中被迫快速成長、也被迫激進化的年輕人,能有機會讀到這樣的一本手冊。

當很多「魯蛇青年」開始閱讀與嘗試實踐這本書的召喚時,我們可以確定一件事:面對未來,即使槍聲如雨,我們,還會持續存在。

(作者為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