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公車那條回憶的路線

◎ 李穎

柯文哲拋出「以捷運為骨幹調整公車路線」,引起不少市民共鳴;對手連勝文隨即接招回應,民眾已經習慣行車路線,若全新調整將衝擊使用者習慣。柯陣營主張調整公車路線,是為了有效利用資源;但如同連陣營所指出的,若能一併考量民眾的搭乘習慣,這個政策可能會更全面。因為公車路線不只是交通事務,它還像是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市民的集體回憶。

執導「有一天」、「南方小羊牧場」等電影的侯季然,曾以文章分享他搭乘台北市37路公車的童年歲月。一九八○年代,還是小學生的侯季然,父親在忠孝東路開店,因此,他每天放學後,都要乘著37路公車,從吳興街底總站,搭到仁愛圓環下車,然後走路到店裡。透過37路公車的車窗,這個早熟的小孩寧靜地看著城市的街景流過。

八○年代末,我也每週一次,搭22路公車,從國際學舍上車,到莊敬路上舞蹈課,我也看到了信義計畫區的變化。農田、工地裡長出了台北市政府大樓、電影院,後來還有百貨公司和一○一大樓。長大之後,我有一陣子搭22路公車去上班。對我來說,它不只是通勤工具,還陪伴我展開新的一天,也送忙碌一天、疲憊不堪的我回家休息。窗外的風景,和廿多年前比,當然有很大不同。但讓我深深感受到,這個城市正和我一同成長、然後努力生活著。相信所有市民對於公車,都有說不完的酸甜回憶。

在捷運通車以前,很多人都常常搭公車。因此,和柯醫師觀察的結果不太一樣,年紀越大的人,越會搭乘公車,反而不喜歡需要上上下下的捷運。到龍山寺拜拜搭38路前往、到板橋後火車站逛街要搭二六三…。

但有些公車里程太長,的確需要處理。來回一趟要四小時,長期下來絕對傷害駕駛健康。期盼公車改革政策,除了效率,也能留住市民的回憶、對城市的認同,不要改動太多的公車路線。畢竟如同城市的發展一樣,回憶一旦抹除,就找不回來了。

(作者為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