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颱風假看電影〉《行動代號:孫中山》的真正斷裂

◎ 高志仁

近來歷史偉人意象在台灣社會各界頗為發燒,如台南孫文銅像被拉倒、高中生拍短片要求校園移除蔣銅像、執政黨推出Q版孫文貼圖等等,在電影界則有孫文銅像從儲藏室出走的《行動代號:孫中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_BXid97k0A),導演易智言甫獲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高中生偷銅像賣錢繳班費繳畢旅費的行動代號是孫中山,全片行動使命則是宣示「兒子的兒子絕對不能窮斃了」,白爛搞笑可以代代傳承如一朵朵盛開的花,貧窮弱勢則不可世襲定格彷彿永遠不變的往昔。

戴立忍導演在去年台北電影節頒獎時說,現在找導演,去街頭找比較快,易導同樣本著社會關懷,力推貧富差距主題,讓孫文手持「均富」理想的三民主義走上街頭,評論集中火力演繹其社會改革理想的提出與實踐的可能,和落幕不久318運動的連結更是不絕如縷,「革命、奮鬥、救青春」的熱血號召,如詩如畫。

不過,這層社會批判看來是點到為止,或許這是本片的原始意圖,開放設計、點出議題、引發討論、不予定奪,依電影語言本身的敘事邏輯攪動漣漪。然而究其實,本片呈現特定社會面向頗有隔了一層氤氳的感覺,應可歸因於其中嵌入的黨國孫文神話牢結,孫文從儲藏室出來佇立校園甚至走上街頭,最終引領學子在天橋上振臂高呼,尚未解構的偉人神話圖騰,流露偉人餘韻的溫存。

本片孫文意象的運用,指向一種「歷史的斷裂」,易導接受國家電影資料館《放映週報》專訪說台灣年輕人對孫文感到陌生,「表示世代之間沒有累積,新一代無法承接前人留下的東西,轉化成新的啟發或批判,必須從頭尋找自我」。

前人留下的東西,不見得有承接的價值,「從頭尋找自我」,可能才是真價值。真正要緊的斷裂,或許並不是台灣年輕人不認識孫文,而是打著孫文旗號設計Q版孫文的台灣執政黨,實際做為卻和當年要學生背誦洗腦的「國父」均富理想(其實是人民均貧,黨國獨富)完全相反,這才是執政者道德可恥的斷裂。

十九世紀流行的「幻想曲」曲式,擅於演奏的作曲家們採用大眾熟悉歌曲的曲調再加以炫技,在各個情緒與風格不同的段落間做出對比增添趣味,《行動代號:孫中山》就像是這樣的電影幻想曲,擅於編劇的易導採用大眾熟悉的孫文主題加以炫技,在空屋、默劇、殭屍、街頭扭打等各個情緒與風格不同的段落間做出對比製造趣味,在為弱勢窮民發聲之餘,更像是一部Q版孫文幻想曲吧!(作者為部落客,http://kotsijin.blogspot.tw/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