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經區宜先擱置農業加值

◎ 李武忠

自經區特別條例於立法院審查進度牛步化,執政黨計畫再加開臨時會來處理。唯,鑑於自經區設置尚存在諸多爭議(特別是農業加值),不應倉促通過,建議朝野黨團不如協商暫緩納入農業加值,減少自經區審查爭議。

國內自經區規劃最大敗筆,就是將農業加值納入示範產業。農業本來就屬敏感性產業,各國無不採取適度保護措施如提高關稅、限量配額、嚴格檢驗檢疫等,並實施多項補貼政策,確保糧食安全與主體性。而台灣以小農為主,官員竟然認為不能因為要保護小農就不開放進口,思考紊亂令人傻眼。再說,政府如想利用國外大量農產原料透過加工技術賺錢,就應優先選擇國內沒有生產的農產原料,以避免對本土農業產生不利影響。

持平而論,台灣農業的優勢,主要在於優質的生鮮農產品,消費者對於MIT給予高評價,也多看重原料來源與安全性,而非一般性的加工技術(如花生醬、鳳梨酥),不能為了衝高產量而損及MIT的純度。因此,自經區內農產加工成品應該以「原料品質」做為掛不掛MIT的依據,而不是以農產加值「是否超過卅五%」做為標準。過去部分有機農家即因產量有限,但消費者需求量大,且願意以較高價購買,這些農家常以鄰近「仿有機」農產品當做自家產品販售的案例,讓消費者失去信心,反增日後有機農產品推廣難度,兩者道理相同。

另外,自經區涉及多項公權力的行使,如:管制性加工(值)後產品須全數外銷不得流入國內市場,對進口農產原料食用安全與疫(疾)病管控,區內成品可掛與不可掛MIT管控等等。農民與消費者看到相關單位連食米安全、米粉標示、農畜價格飆漲等都管不好,要如何相信政府部門有能力把關?

自經區農業加值問題多多,在諸多疑慮未解之前當然不應草率過關,不如暫緩納入農業加值,減少爭議,才能創造官民、朝野對話空間。

(作者為農經學者,曾任雲林縣農業處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