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標準語言? 看侯冠群教訓說台灣國語的小男孩

◎ 張權

網路上流傳一則影片(http://youtu.be/Qjz9ZSk1T0Q),片中記錄兩位幼稚園小朋友的純真對話。有位媒體朋友在臉書上分享影片,並說很想幫小男孩矯正發音。留言串中,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總監侯冠群先生提到:「無論使用什麼語言都應務求標準,這是禮貌,也是一種自我要求和意志的展現。如果話都說不好,做任何事肯定也都是打混的態度。」與「語言是精神面貌的延伸,如果只在乎自己的外貌卻放任自己的舌頭囫圇亂轉,那怎麼還是醜八怪一個。」

語氣甚為強烈的發言,我們不得不研究何謂「標準語言」。在一個社會中,民眾使用同一種語言,因為文化、宗教、社會地位、性別等不同因素,演變出多種類型,這些類型的差異反映在語音、語韻、句構、語意等領域。為了縮小差異,政策制定者必須將語言標準化,其中包含四個步驟:選擇、接受、闡述、編撰。所謂的選擇,就是在眾多類型中選出其中之一做為「標準語言」。

而這個「標準語言」在語言標準化的過程中,追求範圍最廣的使用定義及範圍最小的形式定義。於是在社會語言學中被認定為不自然且缺乏社會交流。美國語言學者Fasold博士解釋:「『標準語言』不會是最佳的語言特質組合,只讓社會大眾有尚可行卻武斷的標準,其語言學上呈現的特質並不帶有任何與生俱來的優越。」換句話說,「標準語言」也是眾多類型中的一種,並且在標準化的過程裡褪去了人文情感特質。

訂定了「標準語言」後,學校開始教導,民眾開始學習使用。事實上,使用「標準語言」的人甚少,因為缺乏標示情感的特質。用最嚴謹的語言學定義來看,幾乎沒人使用「標準語言」。每位語言使用者在使用該語言時,會加入標示本身特質的元素,例如教育背景、成長地區、年齡等。取而代之被廣為接受的,是該社會中政治、經濟及媒體重點地區民眾所使用的類型。由於頻繁被使用,且透過強力傳播在社會中流傳,導致被社會大眾誤認該類型為「標準語言」。而這個被誤認的類型只迎合一特定族群,卻在社會中佔著相對甚至絕對的主導地位。

侯冠群先生提到的標準,肯定不是指語言學定義裡的「標準語言」,充其量只是被他誤認為「標準語言」的一種語言類型。舉例來說,他在說相聲時使用的語言,無論是以台北或是北京的角度來看,都只是一種類型。當留言串裡的網友們用著自己的標準,戲謔地討論小男孩說著一口台灣國語,他們似乎也沒察覺到,別人也在用不一樣的標準,冷眼旁觀著他們所謂的標準。

(作者為語言學博士,編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