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慕谷慕魚事件三個面向

◎ 黃躍雯

花蓮慕谷慕魚生態廊道的觀光發展,早負盛名。日前該銅山部落太魯閣族鳴槍「拒客」,經由媒體揭露,引來不少關注。

其實原鄉部落抵制「大眾」觀光客並非頭一遭:一九九九年即有南投奧萬大鄒族,二○○二年又有尖石飛鼠部落泰雅族的封路…。這些「拒客」事件從學理看來,可歸因於「觀光衝擊」、「地方自主」與「社區培力(賦權)」三者未能緊扣及落實所致。然而這幾個構面,政府亦非完全毫無作為,只是普遍都很不到位。

銅山部落亦曾訂有六百人的承載管制,在觀光規劃過程,亦曾有「居民參與」(據秀林鄉公所說法),該部落亦曾經原民會的「社區培力」…,然而居民對當前的觀光發展仍頗多怨懟。最主要的問題根源在於權力與利益不公不義所引發的結果。其社區培力是否真有做到權力下放,以及「助人自助」的原則?沒有握有實權的部落如何能管制遊客?未有真實經營能力如何能治理該地區?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如何能防禦旅行社大力掠奪地方經濟利益?

這種粗糙的觀光發展的社會過程,其所存在的不對等權力關係或權力失能(disempowerment),吾人實有必要重新思考在當前政府重「量」的觀光政策之下,有哪些政策必須被調整或具體落實?哪些制度應該被建立(例如地方意識的強化與溝通平台的建立)?進而釜底抽薪。否則大眾觀光所引發的問題,何止會發生在慕谷慕魚?觀光利益分配不公義所引發的對峙,何止是鳴槍拒客?

(作者為世新大學觀光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