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談醫療 可自經不可服貿

◎ 劉瑩

四月六日自由廣場刊載「自經、服貿的醫療特區」投書,個人覺得可就臨床上台灣重症醫療人才流失的癥結深入探討。

沒錯,台灣的全民健保有很高的公益性質,也因此壓低重症給付到美國的幾十分之一,導致台灣重症醫師沒有高風險高工時應有的高報酬,於是年輕醫師不願進入,已經進入的醫師則往低風險高報酬的自費醫療,甚至往中國大陸出走;技術成熟的資深醫師寧願搭機去服務中國的重症病人,因為同樣一台刀,報酬是台灣的十倍,創造出奇特的「假日飛刀手」現象。

然而,為了維持健保的高福利屬性,健保的重症給付不可能大幅調高,因為那樣健保費勢必調高三倍。那麼,為什麼不讓付得起高價的外國病人來台,幫我們留住重症科醫師呢?

表面上看,在自由經濟示範區中,開放國際醫療,「其實是以高階華人消費者為主要客群的營利性醫療」,確實會減少部分可用的重症科醫師人力;然而,重症科每年的人力缺口其實比這大很多,而且逐年遞增中!重症科因為倚賴健保,在公私立醫院都是賠錢科,如果可以鹹魚翻生成為自經區的賺錢科,才能鼓勵新手加入,同時止住人才流失的速度。而「假日飛刀手」本來得坐飛機兩岸奔波,自經區醫院如果辦得很成功,那以後坐高鐵就好,而且經濟的產值也留在台灣,這個才是真正的利大於弊。

自經區醫院對國民健康是小短空但長多,唯一要注意的是,不能像服貿協議肥了財團苦了勞工;所以,對落後地區(尤其中國大陸)的醫事人員必須嚴格管制,不能放任高收益的自經區醫院為了多幾趴毛利,引近廉價的外勞醫事人員。

反觀服貿,卻是鼓勵台灣去中國設醫院,把台灣的資金人才連根移到大陸,提升對方的醫療水準,甚至還要回頭吃台灣健保,讓健保也加入「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行列,才是不安好心的掏空台灣醫療。

純就所謂國際醫療而言,自經區與服貿是不同的,開放自己的資金在自己的土地上投資不會亡國,會亡國的是開放敵國資金來台惡性競爭,或鼓勵本地資金往敵國投資的服貿協議,不宜混為一談。

(作者為開業醫師,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