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黃國昌/召喚讓台灣政治翻轉的新力量

黃國昌/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歷經了兩次政黨輪替的台灣,雖然曾經締造讓人引以為傲的民主奇蹟,但至今日,政治部門的民主運作卻已陷入一攤死水。面對一個領導失靈、治理失能、施政無方、暴政虐民的馬政府,公民社會即便已然集結奮起、強力抵抗,依然只能消極地減緩這個政權為惡的步伐,無法讓該負責的人下台,也無法讓這個驕橫傲慢的權力,反省思過,改弦更張。

承載台灣人民厚重期望的反對黨,則不僅讓人無法感受到積極進取的動力與態度,甚至連原本據以起家的「勤政、清廉、愛鄉土」的改革進步形象,也日漸模糊。彷彿將所有的期望都放在讓更多的民眾對執政黨失望,只要對外號召團結,就可以準備二○一六年重新取回政權。於是乎,值得真正投注心力的,是如何在派系政治中合縱連橫、分配利益,以取得競逐下次總統大選的門票。

兩黨,深感厭惡

一個政黨的立院龍頭是王金平,另一個政黨的萬年總召是柯建銘,兩人都是代表政黨形象的不分區立委前二名,先是在馬英九的認可下,兩人聯手主導了可恥的會計法修正,共謀為貪污舞弊的大哥除罪。嗣後更爆發了關說司法的醜聞,只不過在馬英九「毀憲亂政」、黃世銘「違法濫權」的「大惡」掩護下,成功地讓兩大黨的立法委員一起和稀泥,讓「大是大非」變成「一場誤會」,順利地上演權貴大和解。一群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的政客,依然笑傲於廟堂之上,沒有人負起什麼責任,當然也沒有人下台。

面對這樣的兩黨代議政治,無疑的是,許多人民已經深感厭惡。然而,關鍵的問題是,改變的可能性何在?對於幾已壟斷政治市場的兩大政黨而言,一致的利益是讓民眾相信沒有任何改變的可能性,猶如想要加油也只能在「中油」與「台塑」兩者擇一,而無論是目前由兩黨攜手建構的選舉規則,抑或是過去曾經出現所謂第三勢力嘗試的失敗,也的確在強化這種「反正你們無能為力」的聲音。

不過,任何只要稍微注意過去兩年台灣公民社會發展的人,都不會作出「人民已然放棄」的判斷。從民主人權的捍衛、環境生態的保護、司法制度的改革到社會正義的追求,總是有一群公民站在前面,攜手挺身對抗政客的濫權、財閥的私利與二者相互勾結對社會資源的掠奪。這群公民不僅沒有放棄,反而更為積極地努力喚醒更多公民的覺醒,試圖召喚更多的公民站出來,將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政論節目咒罵的情緒,轉化為起身行動的力量。

政治的本質,原即在取向於一定的價值追求,處理眾人之事。公民才是政治的根本,公民的參與也才是政治應有的樣貌。當台灣的兩黨政治已經淪落為宮廷政治與派系政治的競逐,既不在意也無法回應公民社會的訴求,公民自我重新組織,讓台灣已陷病態的民主政治能夠出現翻轉的機會,成為唯一合乎邏輯的出路。公民積極的參政,只不過是將原本就屬於公民的權力重新拾回而已。

新興力量成為選擇

這股新興的力量是否得以在政治部門成功崛起,取決的因素不外乎基礎經濟學的「需求」與「供給」。就「需求」面而言,如果兩大政黨的代議菁英可以成功回應人民的心聲,讓彼此的支持群眾各安其位,則無庸有過多的政治計算,都可以知道沒有任何新興力量出現的可能與必要。不過,在另一方面,即使兩大政黨的失職失能導致了「需求」的出現,新興的政治力量能否成功,還要視其在「供給」面上的表現,是否果能超越既存的選擇。除了代表參政的公民必須取得社會信任、具備足夠能力之外,更為關鍵的,還在於其能否提出新的民主政治想像,透過具體機制的建立,不僅降低公民監督的門檻,得以將失控甚至腐化的代表驅逐出場,更要讓公民能夠透過各種方式,更為便利地直接參與決定,真正實踐民主的理念。

新興政治力量的出現,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新的選擇,更是讓台灣民主政治得以翻轉的希望。當這股力量夠強,就會開始迫使既存兩大政黨必須認真進行自我改革,否則即將面對被逐漸取代的命運;也只有當這股力量真正成為公民社會核心價值的代理人,才能取得足夠的影響力,改變台灣的民主政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