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從影史百大看被都更的台語電影

◎ 高志仁

先前廣受注目的兩個議題,都更拆屋案,以及蔣為文與黃春明訴訟案,有不少主流文化人,對台北市府強拆抗拒都更的「釘子戶」義憤填膺,然而這樣的怒氣,卻也可以傾洩在抗拒「國語」 霸權、力求台語文存續生機的「釘子戶」身上。同樣都是面對公部門政策暴力,這根釘子廣受認同與聲援,那根釘子卻招來譏刺與聲討,可見相較於怪手鏟平民房的赤裸裸暴力的「太超過」,點點滴滴、日積月累的語言暴力是滲透而隱微的。

都更暴力拆掉了市民住了好幾代的房子,語言暴力則拆掉了人民對代代傳承的在地語言的熟悉與認同。如同都更案的「居住不正義」,上述蔣黃訴訟案中凸顯的「語言不正義」,是「國語」可以在學校課堂上反覆唸誦書寫,且由教師不斷糾正以達精確;然而台語卻強調「家庭教育」,出了家門連求一個音字對應較為精準的文字書寫系統都要引來懷疑與輕蔑的眼光,說是「不倫不類」。如果這種「倫」、這種「類」可以成立,那麼都更者聲稱創造城市價值和美化市容景觀等等說詞豈不也堂堂正正、可歌可泣?

推行「國語」政策推土機,造成台語文環境殘破荒蕪以及台灣主流文化界對台語傳統的輕忽與陌生,也可以從金馬影展執委會邀請專家和影人票選出的「影史百大華語電影」名單看出來。其中一九五○年代中期至六○年代號稱「台灣文藝復興」的台語電影盛行時期的作品,無一進入百大;五十大導演只有李行拍了一部台語片《王哥柳哥遊台灣》(一九五九),這部早期的台語片,在一二二位受邀票選人中, 獲得台語片的最高票數推薦,也只有九票而已。二○○○年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辛奇導演的代表作之一《地獄新娘》得到三票,大約就是次高票了。

「影史百大華語電影」裡,其實講了不少台語,例如前十大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以及上榜的吳念真導演的《多桑》,都是台語連篇,表現一九八○年代台灣新電影運動以來呈現人物生活背景的自然混語風格。近年來《海角七號》帶動的台片復甦潮,台語運用也成為顯著指標,今年創造三億票房的《陣頭》就是一例。已經過世的辛奇導演曾在國家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研究計畫的訪談中提到,台語有很多表達的方式,極具幽默感;「簡單的話,仔細思考往往有很深的意涵」,「要不是台語片,今天台灣電影也不會立足於國際舞台上,起碼有些工作人員是從台語片中歷練出來的」。台語片如此的語言內涵和影史地位,在台灣主流文藝圈,顯然是不成比例的渺小的。(作者為「一中不合作」部落格版主,http://www.wretch.cc/blog/kotsijin)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