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缺乏統計的自殺論述

◎ 沈政男

一名北部某明星高中一年級生在校外自殺死亡,引發輿論關注。每當發生這類事件,總有人把矛頭指向升學壓力、父母期待或親子關係等因素,但探討自殺成因之前,是不是應該先把統計數據弄清楚,才能有推論依據?台灣每年有多少青少年自殺死亡,根本沒人知道。為什麼?因為在官方的統計資料裡,只有「十四歲以下自殺死亡人數」與「十五到二十四歲自殺死亡人數」這樣的年齡類別,沒有「十五到十九歲」的分項。

台灣研究自殺的專家曾說,「近十年,十五到二十四歲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已減少三成」,是這樣嗎?十五到二十四歲,叫青少年啊?可見台灣對青少年自殺成因的探討,還在打迷糊仗。

台灣之所以這樣歸類,大概是模仿美國,但英國的自殺統計並非如此,而是另外分出「十五到十九歲自殺死亡人數」此一分項,因為從統計數據可以明顯看出,「十五到十九歲自殺死亡人數」比「十四歲以下」高很多,但比「二十到二十四歲」又低很多。

以新聞中的高一生來說,如果已滿十五歲,就會被歸到「十五到二十四歲」這組,事後若要研究,根本看不出是否屬於青少年自殺。研究自殺的專家常說,自殺的成因很複雜,但在統計上,卻把青少年與年輕成年歸在同一分項,豈不矛盾?須知青少年的自殺成因跟年輕成年不一樣,而國中生與高中生又不一樣,應該分開統計。

自殺年紀分類清楚,才能找出自殺成因,對防治才有幫助。比如有人認為升學壓力是造成青少年自殺的因素,若果如此,升學壓力調查與青少年自殺人數應該呈現正相關,但台灣有這方面的嚴謹研究嗎?當然沒有,因為統計數據不完整。

此外,自殺數據的準確度也須加強,比如衛福部統計,二○一四年十四歲以下自殺死亡人數為兩人,但把一件件新聞報導加總來看,當年度至少有五名國中生自殺身亡,而即使把當中兩名國三生歸到滿十五歲那一組,二○一四年十四歲以下自殺死亡人數應至少有三人。將青少年自殺死亡統計數據獨立出來,並提升統計準確度,才能讓青少年自殺防治成效更上一層樓。(作者為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