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台灣老人需要友善社會

◎ 羅春宏

吾等為一群耆老,常提及有些新聞媒體,對老人有關新聞之用詞及內容,以負面角度報導,故時有出現歧視或偏見之情形。如涉及性事、賭博或吃、喝、玩、樂等報導,即有此現象。按凡人均有生(心)理需求,老人亦同,僅因隨年齡遞減而已,惟老人之此情形,常被冠以「老不修」,或加起來幾百或上百歲等等,具有諷刺性或羞辱性描述及形容,實至所不當,雖非當事人,亦感同身受。何不從正面思考,慶幸其不必他人照顧,且健康良好,更有餘力,方能有此需求,如萬念皆休,鎮日宅在家中,對身心之健康諸多不利,而人生豈非已走到了盡頭?!

前天貴廣場林先生所撰「兩百多歲的情慾流動」,其以同理心、用同情心,寫出老人心態,令人感佩。企盼媒體能見賢思齊,塑造善待老人之和善社會。

人們雖常能琅琅上口「家有一老,有如一寶」、「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但老人仍很難被年輕人歡迎或接納。惟有於每年臨繳稅時,才有人爭取為被扶養人。更有年輕人結婚前,先約定不跟老人(父母)同住之條件,尚未需人照顧程度之老人,猶能當「廢物」利用之階段,已受排斥,遑論病殘起居需人照料之老人!是以,現今家庭或年輕人家庭,甚至整個社會對於老人,充滿著敵視的、負面的、不友善的態度,或採取應付式、虛偽的、虛應的對待,僅老人有感,他人視為正常,老人們只能無奈,令人不寒而慄。

世上唯一公平的是,每一個人均無法避免生、老、病、死之宿命。可是許多年輕人卻缺乏同理心,沒想到以後自己也會變老。此或許等同還未結婚,未生育子女,無法深刻體會父母親對子女之用心情形一般。是以,常言「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之狀況,也司空見慣了。

媒體之社會教育功能非常顯著,故欲移風易俗,應自媒體心態之調整,先從尊敬長者、善待老人開始,型塑和善之氛圍環境,方能收潛移默化與風行草偃之效果。

(作者為監察院退休參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