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農業新南向三個如果

◎ 吳明敏

盤點臺灣科技優勢,農業科技是其中翹楚。特別是當前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農業科技可為南向尖兵。

緣於此,本人於農業科技研究院服務期間,曾經執行農委會委託的「臺灣科技農業新南向發展先期計畫」,執行三個月即媒合40件個案,也順利完成和亞洲、大洋洲及九個新南向最主要國家台商總會合作備忘錄的簽署,播下合作發展的種籽,成果令人欣慰。

從整體戰略安排來看,新南向應該有上位的農業施政目標作為指導原則。主要目標為:改善農業環境(污染和碳足跡)、減少農業外勞引進爭議、減少市場過度集中風險、穩定農產品價格、降低食品不安全風險、提升產業競爭力和鼓勵鮭魚返鄉投資台灣。

1.改善農業環境污染、減少農業外勞引進爭議:臺灣一九九七年三月爆發毛豬口蹄疫,迄今仍非不施打疫苗的非疫區,豬肉無法以冷藏或冷凍型式出口。此一限制箝制了養豬業發展空間,加上養豬是高環境成本、勞力密集產業,衍生的外部成本越來越高,若能輔導養豬事業到菲律賓等不施打口蹄疫疫苗的新南向非疫國發展,將有助於降低環境汙染、減少外勞引進,更可以增加養豬科技的市場價值。

2.改善農業碳足跡、減少市場過度集中風險:新南向印尼等穆斯林國家,對於肉牛等家畜的育種、繁殖和疫病防治科技有高度的需求。目前,小牛多遠從澳洲等輸入,然後在印尼等國家肥育長大。在新南向穆斯林國家推廣牛隻育種、繁殖和疫病防治科技,碳足跡較短、也可分散我國牛肉的輸入市場。

3.穩定農產品價格、降低食品不安全風險:台灣夏季蔬菜等農產品,常因為季節性生產面積較少、颱風或人為囤積牟利的影響,導致年復一年價格居高不下,常被詬病。若能於越南林同省或馬來西亞金馬崙等高原地,推廣蔬菜等的契作生產,必要時可有緊急進口的貨源,有助於穩定價格,也可作為國產食品安全原材料的來源。

4.提升產業競爭力、鼓勵鮭魚返鄉投資台灣:新南向政策的核心概念是「產業縱深的擴大」,而非產業空洞化。透過生產基地的重整以及市場需求的擴大,誘導我國農業勞力、農地和農產品項目,進行結構調整,讓勞力和農地等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率。特別是盤點有國際競爭力的項目、掌握種苗等敏感關鍵技術、營造安全友善環境、創造優質品牌形象,鼓勵鮭魚返鄉投資台灣。

上述的戰略目標,實為多贏策略。積極研擬和推動周延配套,政府責無旁貸,特別是如何集結、引入國內外民間力量,尋求和新南向各國互惠雙贏,因勢利導、發揮綜效,都是要點議題。

(作者為台灣農業產學聯盟理事長、農業科技研究院前董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