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低薪 不能都怪製造業外移

◎ 張周

低薪問題宜從教育著手,減少學用落差,幫助青年自我精進,提升個人價值,才能穿越低薪窘境,與企業共同成長。

薪資是市場供需決定的,是工作產出的對價。大學畢業生如果能夠做好基層的工作,還能積極主動學習各項專業技能,創造更多工作價值,對企業的經營有實質幫助,企業當然願意給付更好的薪資。

台灣社會奉行傳統的士大夫觀念,文憑掛帥,滿街大學生,企業覺得不好用,教育出來的大學生與企業需求存有落差,以公司面試為例:國貿系大學畢業生來公司應徵貿易部工作時,不懂什麼是FOB;機械系大學畢業生不會識圖、傳統機械加工,又不願意進工廠做基層操作員,只想坐辦公室,若他們具備公司需要的基本能力,當然會有合理的薪資。重點在於,企業願意付更高的薪資,請有能力做事會打仗的人才。低薪的問題並不單是製造業外移所造成的。

技職教育學術化的改變,造成本地製造業勞工來源減少,政府擔心外來人口搶走國人工作機會而嚴格限制外勞,造成工廠缺工。然而外國人在台灣提供勞務、領薪水、飲食消費,如能跳脫保護本地就業機會的思維,把外來人口視為國內總體經濟的使用者,將有助於補充台灣目前與未來的勞動力缺口,對經濟發展也有正面助益。

製造業面對外在嚴峻的競爭壓力及內在惡化的生產條件,若有好的經營環境,何需外移?外移需要成本,也不保證能成功啊。

管得少的政府才是好政府。從外勞政策、一例一休、到年金改革,政治人物各自見解,顧著在任期內交差,若能放大視野,更周全看待國家的經濟實力與未來發展,統合各部會資源,國家才有前途。

(作者為企業經營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