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壓垮學術倫理的那些蘿蔔與棍棒

◎ 陳竹上

近日國科會專題研究補助期限將至,閉關趕計畫成為學界全民運動,集體力拚研發績效。近年來台灣學術界造假風波不斷,連教育部長、台大校長都涉入其中;然而,學術研究理應是充滿創意發想、在發現新知中獲得樂趣與成就感的歷程,況且一個人對特定領域有興趣而進修到博士,並投身待遇其實不高的學界,理應更有此求真熱忱,為何造假?這是因為台灣以研究績效為名,發展出天羅地網的獎懲機制,形成學術金權系統,幾乎強加其威脅利誘於每一位學者。

蘿蔔舉其要者如應徵大學教職、申請科技部計畫補助、領取主持費與研究獎勵、教師評鑑、教師升等、特聘教授與各項職位;棍棒舉其要者如論文篇數不足、科技部計畫未過,則不發年終獎金;教師評鑑未過、無法於期限內升等,則解聘或不續聘。如此局面,一位年輕學者縱使無意競逐金權,也無法面對中年失業、繳不出房貸,以及被冠上「違反聘約情節重大」而解聘的污名,也只能全力配合演出。

日本學界曾推展「新SCI」(social contribution index,社會貢獻指標),希望與只講究量化績效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用索引)抗衡,並藉此思考學術界對社會應有的實質貢獻。如今教育部以邀請國際大師演講、推行研究生把關機制等措施,因應當前脫序現象,恐怕成效有限;或許只有拿掉這些壓垮台灣學術倫理的棍棒與蘿蔔,才有可能釋放科學求真求善的初衷。(作者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