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兩岸與國際》內弛外張,龍象之爭猶在摩拳擦掌之際

近幾年來,中國積極涉足印度洋又高舉「一帶一路」大旗,且系統地拉攏印度周邊國家,形成對印度的圍堵,而使印度強烈感受來自中國的嚴重威脅。印度看待中國固不免於瑜亮情結,然以印度政治菁英的城府與謀略,在與中國爭雄之際,雖滿天硬話,卻也未必最終形成零和之敵對狀態。印中關係很難彌合,但未來仍應會處於一種靜默的競爭或「鬥而不破」的狀態

顏建發/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

劉曉波生命結束的最後幾天讓世人見識到,在中國共產黨的政權眼皮下,對比政權的利益,個人生命與尊嚴是如此地渺小與卑微。更特殊的是,中國境外固批判之聲四起,但境內除了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出現有限的紀念遊行外,竟寂靜無聲,讓聲援者感到十分氣餒。劉曉波的哥哥還盛讚社會主義優越,並感謝黨和政府安排。顯然,在中國內部缺乏反共產黨政治勢力的支撐,劉曉波之死也只能起一點點的漣漪。共產黨的內控仍相當穩固。習近平的十九大權力佈局應可順利過渡。

真實的中國目前是壟罩在造神運動之中。早在今年的4月30日,中共喉舌《人民日報》海外版已為習近平的理論體系在做輿論鋪路,而7月3日中央黨校召開了迎接「黨的十九大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版座談會」。不管服不服氣,這是將理論成果以欽定圖書的方式固定下來,推向全黨和全社會,具有歷史定位的涵義,也正式宣告習近平紀元的到來。

不過,習近平固然能氣定神閒地操縱中國內部權力盤面的運轉,此刻他卻面對一波波來自外部的挑戰。今年底中國共產黨將舉辦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每到五年一次的權力重組之際,都是內外政治張力最強的時候。和第十八大2012那年相類似,今年也是中國內部與外部鬥爭皆高張的一年。而箇中內部鬥爭較易控制,但外部的矛盾,2017年卻遠比2012年嚴峻,有越演越烈的跡象。在亞太地區,越、菲、日、韓與中國的關係都略有趨緩,惟,令人驚訝的卻是,印度對中國的反感與敵視卻越變越強,而美國對中政策也趨硬當中,導致中國對美國有「過河拆橋」的抱怨。

在亞太地區,越、菲、日、韓與中國的關係都略有趨緩,惟,令人驚訝的卻是,印度對中國的反感與敵視卻越變越強。(AP)

中美關係

4月的川習會之後,中美有了一段關係緩和的蜜月期,但自6月下旬後中美關係突然開始出現不和諧的現象。安倍與川普都在爭取中國出台停止向朝鮮供應石油的決策,但中國堅決拒絕,以至於讓川普對於習近平處理朝核的結果感到挫折。在漢堡G20峰會川習會的前夕,也就是7月5日,川普用推特將抨擊矛頭指向了中國。7月7日美軍向中國主張主權的南海上空派遣了兩架B1B轟炸機。中國強硬反應,除了採取升空攔截和跟踪以外,還由外交部出面表示「堅決反對個別國家打著航行和飛越自由的旗號,炫耀武力,損害中國主權和安全」 。川習的漢堡會面以氣氛不佳收場。

中印關係

實際上,自2014年後,隨著南海軍事化引發的中美南海競爭加劇,美國已開始與日本和印度等國協調對中的戰略,三大國在外交政策上愈來愈有聯合對中圍堵的傾向。而印度轉為積極的抗中政策實與中國在印度洋的強勢顯露有關。自2013年以來,中國在印度洋至少部署了6艘潛艇,並一直在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停靠,與此同時,中國也在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等國積極建設基礎設施,這讓印度非常擔憂自己被中國與周邊國所構築的「珍珠鏈戰略」所圍堵。6月9日,印度總理莫迪於阿斯坦納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日,印度新任陸軍參謀長拉瓦特(Bipin Rawat)宣布,印度軍隊已經全面做好「兩個半戰線作戰」的準備了。

「兩個」國外挑戰指的是中國和巴基斯坦,「半個」國內挑戰則指的是國家安全。這也意味著,印度已做好同時與中巴作戰,並處理國內安全問題的準備了。6月中旬中國軍隊進入了卡拉(Doka La)地區,並摧毀了兩座印度軍隊的地堡,中印軍隊發生了衝撞。印度媒體呼籲,印度應拿出最強的貿易武器對付中國。而印度總理莫迪6月26日拜會川普,被解讀為爭取來自美國道義上的支持。

印度轉為積極的抗中政策與中國在印度洋的強勢顯露有關。自2013年以來,中國在印度洋至少部署了6艘潛艇,並一直在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停靠,同時,中國也在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等國積極建設基礎設施。(EPA)

而就在中印邊境事件之後不久,7月10-17印度與美日在印度南部金奈附近的印度洋孟加拉灣海域進行「馬拉巴爾2017」聯合演習,共計17艘艦艇、超過95架各式航空機參演。這次軍演是自1992年海上聯合軍演創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也是三國航空母艦首次的集結,圍堵中國的戰略含意不言而喻。7月8日,印度更宣布邀請東協10國領導人參加明(2018)年1月印度國慶慶典的消息,拉攏東協,強化「東進政策」之勢,十分明顯。  

然究實而論,在胡錦濤倡議和平發展時期,印度對中國一直沒有強烈的戰略傾向,即使與巴基斯坦的矛盾或歷史上有與中國1962年戰爭的嫌隙,也未讓印度將中國視為長期威脅而發展出相應的政策。但近幾年來,中國積極涉足印度洋又高舉「一帶一路」大旗,且系統地拉攏印度周邊國家,形成對印度的圍堵,而使印度強烈感受來自中國的嚴重威脅。新仇勾起1962年在邊界被中國打敗的舊恨,乃加深了印中之間的裂痕。

不過,印度看待中國固不免於瑜亮情結,然以印度政治菁英的城府與謀略,在與中國爭雄之際,雖滿天硬話,卻也未必最終形成零和之敵對狀態。更何況,過去一段時間,美中兩強每每在一些問題爭鋒之後,往往又會出現峰迴路轉之勢,美中關係由壞轉好的例證不少,準此,經驗老辣的印度政客,應不至於腦袋一頭熱,而必然會冷靜地密切關注美中關係的發展。過去的經驗顯示,中印雙方皆有避免成本過巨而過於公開的敵對,雙方領導層皆無強烈的政治意願公開處理,而傾向加以閃避。印中關係很難彌合,但未來仍應會處於一種靜默的競爭或「鬥而不破」的狀態,應無疑義。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