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微思客》《月光下的藍色男孩》:黑人版的《斷背山》

「黑人電影」在美國是一種類型電影,而《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確實是突破了窠臼,沒有饒舌,沒有槍戰,英雄,插科打諢,也沒有種族矛盾的正面描述。它更傾向于探索一個男孩子內心的複雜與成長,這是更為普遍的主題。

梁彥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是一部純粹的男孩子成長的故事。情節很簡單,講述也很克制,清新傷感而又現實。和同樣題材、並受到奧斯卡青睞的《男孩》(Boyhood)不同之處是,主人公是個黑人孩子。這部獨立藝術電影成了今年最受矚目的影片之一。

今年賺我眼淚最多的電影

這部電影的觀影感覺,讓我想起來了《斷背山》,那一部也是賺了我好多眼淚。
在邁阿密靠海邊小城,黑人男孩兒沙榮(Chiron)第一次出現在鏡頭裡,就是被一群孩子追趕,躲進了一個廢棄的公寓房間。

童年時代,人們叫他little(小不點)。

他不說話,性格也弱,大眼睛裡說不清是憂傷還是迷茫。

他沒有父親,單身母親做各種事情撫養他長大。她當然愛他,他是她的唯一,但是她吸毒,常常把自己的絕望和憤怒發洩在他的身上。

他交了個大朋友Juan,難得對他有耐心。是他告訴Litter: 「月光下,黑人的臉會變成Blue(藍色、憂傷)。」

八、九歲的他開始對自己、對生活有疑惑,也第一次看到了現實的殘酷。

Little長大了,就變成了Chiron。他不再是小個子,還是話少,也依然被強勢的孩子霸淩。

他和母親的關係依然是充滿矛盾,在最需要有人指引的年紀,他好像總是一個人,背著個大書包,鏡頭是從背後拍攝,跟著他走,在高速公路上,在車站,在沙灘。

那些沒有臺詞的畫面,你仿佛能感到他內心努力消化掉的那些痛苦孤單,成長的煩惱,洶湧的情感,背叛,以及人生的轉折。

你會在心裡隱隱覺得,這就是黑人孩子的宿命嗎?

他成人了,他是Black(黑人),他的外形變成了另一個Juan – 少年時期唯一的近似于父親的形象,給了他最大的影響。他和母親的關係似乎有所緩和。

這是一個尋找的過程,釋放自己的感情,希望解答自己的困惑……但結果無法預料。

突破窠臼的黑人電影

「黑人電影」在美國是一種類型電影,而《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確實是突破了窠臼,沒有饒舌,沒有槍戰,英雄,插科打諢,也沒有種族矛盾的正面描述。

它更傾向于探索一個男孩子內心的複雜與成長,這是更為普遍的主題。

影片就是在這樣的藍色、鐵銹紅和和青黃色的調調中,讓我想起了王家衛《春光乍泄》裡的阿根廷。

電影的對話很少,因為主人公Chiron被形容為「一句話不超過三個字」——他成長的艱辛都留著空白讓你想像。

它甚至沒有什麼戲劇高潮,更多的是強化主人公內心的掙扎,這也讓它得到更多觀眾的共鳴。

主創全部為黑人

這部電影最初的故事構想是來自編劇Tarell McCraney ,是他在戲劇學校上課的時候的習作。這裡面多少帶著自傳的成分,比如他就出生在那個邁阿密小城,也是公開的同性戀。

後來,有人找到他要把這個劇本拍成電影,但他一直猶豫,堅持說,拍攝一定要在邁阿密 – 直到遇到了同樣來自邁阿密的導演Barry Jenkins。

這裡有一個背景需要交代一下。八零年代的邁阿密,又是在雷根保守時代,黑人加同性戀絕對是個被壓抑的話題。而在這部影片描述的沙榮成長的時期,剛剛發生了黑人暴動。事件起源于有四名白人員警在大街上活活打死了一名黑人。

儘管影片沒有展現這個部分,但是搖動的鏡頭總讓你覺得沙榮們危機四伏,似乎隨時有送命的可能。

Jenkins以前導過一些片子,但這一部《月光》是他真正的成名作。在爛番茄網站,這部電影的影評人和觀眾的評分分別是98%和90%。

布萊德.彼特公司投資製作

這樣一部黑人藝術電影應該是難找到投資的,它不屬於黑人觀眾青睞的那碟菜,題材上,對於普通觀眾也過於冷門。

布萊德.彼特的公司是製作方之一,估計有錢之後還要有理想才會有這樣的投資眼光吧。看IMDB上介紹,這部電影的總投資大約是500萬美元,截至目前為止,票房已經超千萬美元。

它從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到紐約和LA影評人協會,都是口碑爆棚,《時代週刊》《滾石》雜誌的年度最佳電影。

其實今年受矚目的黑人電影不少,比如《Loving》,《Fences》,而我預感《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會在今年頒獎季收穫更多。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思客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黑人版的《斷背山》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