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從夕張哈密瓜談起

對消費端而言,是一個分眾市場概念,加上產地直銷的發達,很多小農已經導入「客製化生產」,也都不經由傳統批發市場的運銷體系,而達到另一軌道的產業鏈建立。但站在運銷主體的批發市場,必須正面積極的回應這樣的結構面改變不論從批發市場硬體環境的改善、產地到批發市場的冷練供應鏈的建立、產品規格化的再深化,這些都必須由體制內的運銷體系來發動,才能帶動整個結構面的翻轉變革。

焦鈞

對經常旅遊日本的國人而言,對於在超市一顆賣到近萬元日幣的北海道夕張網紋哈密瓜,一定有深刻印象;相信很多人也會質疑,這麼貴的瓜,真有其物有所值之處?事實上,以台灣目前的農業技術,早已可以種出品質不輸夕張的哈密瓜,但顯然市場上不可能出現一顆要價3千元的哈密瓜(即使換算物價、消費力,一顆1萬元日幣哈密瓜,也要超過台幣1千元才等於這個價格)。真正的問題在於:

台灣當前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形成,除了要比對是否符合傳統經濟學的「供需法則」外,更值得深入探究的是「是否符合差異化行銷下的價格形成」!

夕張哈密瓜淡出台灣市場

夕張哈密瓜之所以有名氣,不僅是因為它的價位,早年在台灣確實曾掀起一陣風潮;如今,僅僅剩下純日系超市可見,在一般市場通路早已銷聲匿跡。何以至此?因為台灣的農民栽種技術早已追上日本,在口感不輸日本,價格只有日本六分之一的情況下,夕張哈密瓜自然退出台灣市場。幾年前,JA夕張派專人來到台灣,當場試吃來自嘉義的哈密瓜,當場比起大拇指,一問價格之下,就已知道為何他們的產品已經打不進台灣市場。

台灣的農民栽種哈密瓜的技術早已追上日本,在口感不輸日本,價格只有日本六分之一的情況下,夕張哈密瓜自然退出台灣市場。(資料照,記者李忠憲攝)

從夕張哈密瓜的例子為借鏡,台灣生鮮農產品的出口,同樣在東南亞、香港等地市場,面臨同樣的情況-台商、華僑前往當地種植,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的情況下,在價格優勢的情況下,台灣生鮮蔬果進入當地市場的門檻,相形變高。

像是馬來西亞近郊的「金馬侖高地(Cameron Highlands)」,因氣候適宜,成為馬國最重要的生鮮蔬果及花卉生產基地,因為產品同質性高,加上生產成本遠低於海運過去的台灣生鮮農產品,對產品銷售造成強大的進入門檻,很難與穩定性供應的金馬侖高地農產品競爭。

所幸,台灣冬季蔬菜當中的強項結球萵苣,因生產基地的環境差異性,較適應「業務使用」,與金馬侖高地的結球萵苣避開了超市通路的競爭,成為一個極具潛力的產品;只要能在生產端有計畫地契作耕作,穩定供應數量與品質把關,整合產地資源,做好後端處理,相信就有很大機會站穩東南亞市場。而結球萵苣生產面積若能市場擴大而有計畫的擴大生產面積,也能間接引導農民減少冬季高麗菜之耕作,避免每到冬季高麗菜過產滯銷的價格崩盤。

夕張哈密瓜因為沒有辦法與台灣哈密瓜市場區隔,只能黯然退出;結球萵苣有機會往南擴張,其機會點就在於差異化行銷,避免價格戰的不利競爭。這是台灣農產品走向「外向型擴張」必須面對的第一道挑戰關卡:透過精準的市場調查,再回歸導入國內生產端的整合,必須成為台灣農產品海外布局的戰略思維核心。

結球萵苣生產面積若能市場擴大而有計畫的擴大生產面積,也能間接引導農民減少冬季高麗菜之耕作,避免每到冬季高麗菜過產滯銷的價格崩盤。(資料照,記者鄭旭凱攝)

對國內運銷體系的大改造

再回到一萬元日幣的夕張哈密瓜議題。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形成,透過台北市第一、第二果菜批發市場的每日交易統計出平均單價,成為各個交易市場的出口商的報價基準;只是,這套經由「公開競價拍賣」方式的交易模式,缺乏與現代化物流體系的聯結,以及跟上消費習慣改變的換軌,相對封閉性的價格形成模式,以抑制了產品差異化的活絡。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可以在直銷通路賣到較高價錢的有機蔬果,因為批發市場交易公開競價拍賣模式,傳統盤商對於有機市場通路的不熟悉,使得有機蔬果進入批發市場之後的價格,往往不如預期。加上連鎖超市系統、大型賣場的向產地直接採購,必須要求更高規格的冷鏈物流,這些都是傳統批發市場所達不到的中間端服務,更讓高品質生鮮蔬果的價格反應,出現落差。

日本夕張哈密瓜在國內市場拉高的另一因素就是廣告促銷。

這一點也是國內當前運銷體系相對缺乏的一部分,除少數向高雄燕巢農會大力推廣「燕巢珍珠芭樂」,或是屏東黑珍珠蓮霧等,能夠在批發市場的公開競價拍賣過程中,因為有較強品牌效應的溢出效應,能夠拔得頭籌站穩一定的高價區間之外,其他生鮮蔬果的價格,往往取決得盤商的個人好惡,較難從消費者導向來帶動價格的上揚。

台灣的農民栽種哈密瓜的技術早已追上日本,在口感不輸日本,價格只有日本六分之一的情況下,夕張哈密瓜自然退出台灣市場。(資料照,記者李忠憲攝)

對消費端而言,原本就是一個分眾市場概念,加上產地直銷的發達,很多小農已經導入「客製化生產」,專門為大臺北都會區的五星級酒店、高檔餐廳,提供高品質、安全無虞的生鮮蔬果或漁畜產品,也都不經由傳統批發市場的運銷體系,而達到另一軌道的產業鏈建立。但站在運銷主體的批發市場,必須正面積極的回應這樣的結構面改變,不論從批發市場硬體環境的改善、產地到批發市場的冷鏈供應鏈的建立、產品規格化的再深化,這些都必須由體制內的運銷體系來發動,才能帶動整個結構面的翻轉變革。

透過運銷體系的革命,讓精緻化耕作的小農,能夠在市場上賣出真正「物有所值」的高單價生鮮農產品,讓消費者、農民各得其利,方為上策。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